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建设研究

2019-09-10江龙黄淑燕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1期
关键词:南平市小品园林景观

江龙 黄淑燕

【摘 要】文章以景观小品设计回归本土为背景,通过对南平市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并结合景观小品设计的创作方法及理念,分析南平市景观小品设计现状,提出具有地域特性景观小品的设计技巧及特色地域文化在南平市景观小品中的应用建议,探索南平市景观小品设计回归文化、回归本土的创作设计之路,为今后南平市及其他城市的景观小品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小品;建设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1-0106-04

0 引言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造型新颖、体量小巧,用以点缀空间和增添景致的一种小型设施,是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它具有艺术性及功能性,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及展现地域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全球化的影响使人们在景观小品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地域文化价值的发扬及继承,千篇一律的景观小品设计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导致了一个城市文化灵魂的丧失及造成个性生态危机。林菁、王向荣阐明了在园林景观创作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1]。朱建宁教授在其发表的各类文章中均表明园林景观设计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地域特质、地域文化及地域构成要素,其创作是有生命且不断变化着[2]。此外,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地域文化为背景主题的各类古街、公园、古镇、民俗园等也应运而生,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都江堰的水文化广场等。目前,对于南平地区,以地域文化背景而创作的园林景观小品方面的相关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旨在将南平地域文化与景观小品的外在形式设计及深层文化内涵的彰显上进行探讨,发扬不可复制的南平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全球文化的影响。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在特定区域内传承至今、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且仍具有重要作用的文化传统,是该地域生态、宗教、民俗、语言、传统、习俗等的文明表现,导致人类在风俗、信仰及行为上产生分歧,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当地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人类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去改造世界,赋予自然景观以各自文化意义,最终形成形态万千的大地景观。

1.2 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设计以文化为基础,文化决定着设计的高度与深度;文化约束了设计行为,文化在特征、精神、象征、符号中反映设计结果;设计作为结果,以其重要的文化功能体现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文化地位,影响或创造了时代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地域特性决定设计的文化特征,设计者经过认识、吸收、整理、应用后,将文化与设计形象不断地融合,塑造出地域特色产品并继承发展。文化接收者的局限性,对文化的认知程度、理解不同,文化信息的吸收与接受便存在差异,不同地域文化塑造品味不同的人,品味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社会价值。在设计中只有注重设计产品的本土化、个性化,把握好文化尺度,重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心理特征,才能创作具有文化美感的设计作品。

1.3 景观文化构成理论

潘云鹤在其编写的《文化构成》一书中提到“文化构成是运用文化元素进行设计的方法,是对文化的元素进行引用、变形、分解、综合等操作”[3]。文化元素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一点一滴的文化可构成各个类别,而当中的点点滴滴便可看作元素,其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每一种文化元素都有一种以典型为核心的具有相同特征的一批符号所构成。在景观设计中,对符号进行提取、加工、应用,使得符号的应用更具文化内涵、特质性和象征性,突出地方特色。

2 南平市园林绿地景观小品设计的现状分析

在南平市现存各类园林中,各类型的园林景观小品主要采用金属、塑料、石材、膜、木材等材料,小品色调以棕色、银灰色、银白色为主,小品造型大多是规则式,抑或是当地一些标志性建筑、人物、植物,或其他造型元素的提炼。但大多数的园林在景观小品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足,其地域性文化的体现不明显或者不够强烈。

2.1 造型缺乏多样性,模式化严重

园林景观小品(垃圾箱、雕塑、廊亭、休闲坐凳、街灯等)的建设,其造型设计盲目照搬复制,千篇一律,且约定俗成地出现在各个城市城镇甚至乡村公园中,表现出不协调性和趋同感,导致地域特色危机发生,令人难以通过视觉甚至營造的氛围分辨出城市间的差异。

2.2 “欧美韩日风”现象严重

在公园、广场、街道、住宅区等空间的景观小品设计西方化、欧式化、现代化,洋快餐店、西方咖啡厅、异域景观小品在一些传统文化老街大兴布置[4]。

2.3 园林小品缺乏趣味性及公众参与性

南平市大多数的城市园林很少能做到趣味性及公众参与性,园林中的景观小品设计不遵从以人为本原则,单纯以观赏事物为目的而进行,导致作品不能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南平市一些公园内还是可见到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小品设计,但设计流于表面,在材质、色彩、符号、文化等方面的融合不够深入,以致不能引起人们在视觉及心理上的共鸣,不能唤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记忆。

2.4 功能性园林小品地域文化性缺乏

功能性园林小品在造型材质等设计缺少地域文化的融入,造型上大多数是现代简约风格,以钢构、张拉膜等材质居多。这类景观小品的地域性被设计者忽略,大多从功能上考虑。

2.5 装饰性园林小品的地域性表达不明显

南平市各类公园中该类景观小品的地域性表达不够充分,虽有一些设计师在设计回归本土的思潮下,将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环境融入设计中,但其创作仅仅是机械地复制,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结果与区域环境格格不入。

3 特色地域文化在南平市景观小品中的应用

3.1 南平市地域文化资源挖掘与提取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的北部,处于闽、赣、浙三省的交界处,亦称之为“闽北”。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22项,省级45项,国家级7项。如南平南词戏、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延平樟湖崇蛇习俗、延平蛙崇拜民俗、延平战胜鼓、建阳建本雕版印刷、邵武长门传统音乐、邵武三角戏、邵武傩舞、建瓯挑幡、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浦城闽派古琴、政和四平戏、邵武河坊抢酒节、浦城剪纸技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福建畲族民歌(岭炳洋畲歌)、建瓯唱曲子、弓鱼技艺、枫坡拔烛桥、提线木偶戏、灯舞(五夫龙鱼戏)、齐天大圣信俗、湛卢宝剑铸造技艺、木活字印刷术、程门立雪传说、九龙窑青瓷烧制技艺、朱子祭典、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根雕(建瓯根雕)等。其中,南平南词戏、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政和四平戏、邵武傩舞、建瓯挑幡、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浦城剪纸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具地域特性景观小品设计技巧

3.2.1 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炼

将地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图案部分抽出,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进行重新创作。或提炼地域文化的“本质”,将其进行形态上的强化、夸张、修饰,最终以抽象形态展示小品。或对提炼出的文化元素采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及构图方式去创作既富时代感,又具地域文化韵味的景观小品。但在此过程中,应根据所处地域环境的需求[5],提炼最满足要求的地域文化元素并相互融合,同时在文化元素提取时,保证此类元素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并在组合方式、形式特点上进行充分地分析考虑,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3.2.2 地域文化元素的简化、变形

简化指对繁琐复杂的地域文化进行简单化和概括性,在抓住地域文化的内涵及神韵的基础上,删除繁冗复杂部分,留下简单明晰的部分,把地域文化里琐碎多余的枝节去掉,凝练、集中文化中原有的美感形象和大致特征,从而达到简洁大方的效果。此过程中,也可对地域文化中的某些固有形态进行有意、无意地创意变形,以达到景观小品创作创新性目的。

3.2.3 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分解、重组、创新

对传统地域文化中的存在物像及意像进行分解,使其构成基因、元素、成分在审美艺术的提炼过程中进行重组,使新物像包含旧物像原有的意蕴,这便是文化元素分解、组合、重构的方法和基本原理。索绪尔在其发表的文献中提到:符号的作用取决于整个符号系统的结构及各符号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符号自身。社会关系、结构改变必将使符号关系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符号的意义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6]。所以在分解重构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有意向地分离一些文化形态并进行重新组合,以获取新的意念。在现代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可以从众多地域文化元素中挑选被提炼使用的元素符号,并将其分解、重组、创新,以令设计既具现代感,又散发出传统地域文化气息。

4 南平市地域文化在景观小品创作过程中的应用建议

通过对南平的地域文化资源收集汇总,尽量从文化的符号、含义及形式上进行艺术提炼,为南平景观小品的设计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库,为南平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发扬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4.1 全方位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园林景观小品的设计过程最好将地域文化渗透于材料、色彩、造型、纹理及内涵中,以求全面展现园林景观小品的地域特性,完整地体现地域文化,同时设计时在触觉、视觉及心理反应上应多加探究,以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2 区域多元文化间的融会贯通

南平市地域间的不同文化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景观小品设计时应充分了解自身所要表达的意图,在区域的不同文化间深入挖掘,整理融合,以求寻找多元文化融会贯通的最佳途径,最终设计出内涵深刻、造型精美、具丰富内容的园林景观小品。

4.3 代表性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

南平市现有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122项,若将这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应用研究,必难形成具地域特色的景观小品。对此,可针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进行研究,通过各类文化元素的提取—凝练—融合过程,展示南平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成为南平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发展增添文化色彩。如南平建阳建盏,产自建窑,采用正烧工艺,口沿釉层较薄,但其器的内底聚釉较厚,其外壁为了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仅施半釉,由于釉在高温条件下容易流动,便会产生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最重要的特点。凭此特点,其烧制技艺及材料可应用于景观小品设计中各类雕塑、花钵、饰瓶、坐凳等,以彰显地域文化色彩。

4.4 地域特色与功能并重

功能性、装饰性等景观小品设计,应在满足其功能使用的前提下,适当融合地域文化色彩,诸如廊、亭、坐凳、灯具、垃圾桶、花钵、饰瓶等设计时,可以融入南平当地的剪纸技艺、建盏烧制技艺及民俗等,适当增加文化色彩,让景观小品不仅是功能性的摆设,也是一件文化艺术品。例如,对于剪纸技艺可以放大处理,原生态地展示剪纸的原型抑或以各类剪纸造型作为素材形成雕塑等小品。

4.5 凸显地域特色时注重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有机结合

景观小品地域性的体现应在材料的选择上下工夫,要注重传统地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7]。地方传统材料年代久远,承载着历史,既是对文化的尊重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现代材料坚实耐用、可批量生产,且能多方面满足需求。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有机结合,将避免如今景观小品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如青砖、鹅卵石与金属、不锈钢、玻璃材料的结合,使得景观小品在材料的色泽、肌理、质感上给人的视觉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8]。但是在材料的运用上,最好种类不超过3种,以避免杂乱无章、琐碎。

4.6 景观小品的意境与符号彰显地域情怀

“意境”词出佛经,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凡能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设计者在设计时采用隐喻的手法可促使意境的实现[9],景观小品意境的塑造应采用地域文化的语言符号来契合设计者及欣赏者的内心世界。南平市世代流传的历史人物(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李纲、郑成功等),其人物形象已然成为某种语言符号扎根在当地人的灵魂深处。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可将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意境载体,以表达独特的意境美。在南平,延平樟湖的崇蛇习俗、蛙崇拜民俗、顺昌齐天大圣信俗等民俗中的物像可以其纹樣做造型,将与上述物像相关的场景通过灯具、雕塑、坐凳、景墙等形式表达出来,自然便会勾起欣赏者对相关民俗的回忆及联想,进而产生意境美。

5 结论与讨论

针对如何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且合理地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中,本文概括了3种设计技巧即提炼、简化变形、分解重组创新,同时也提出了南平市地域文化在景观小品创作过程中的6点应用建议。但问题的解决仍需多方努力,即政府的引导、宣传,资金的增加投入,群众的参与及共同的建设。同时在创作开发过程中需应用与保护并重,走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南平市地域广阔,文化资源内容繁多,对于一些社会影响度不高且零碎的民俗民风文化的挖掘尚欠缺,对于今后如何系统、全面地挖掘南平市地域文化并归纳总结,仍待深入考究,特别是一些隐性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抽象素材的提炼与整合;地域文化景观小品的设计创作及可持续发展,仍还有更多、更合理的方法待研究和探讨;对于园林景观中各类地域文化小品占该区域所有景观小品的比例的推算,还需更深入地研究,从而得出合理化的应用比例,以此作为应用景观小品的定量化依据。

参 考 文 献

[1]黄东兵.园林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建宁,马会岭.立足自我、因地制宜,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风景园林,2004(12):52-55.

[3]潘云鹤.文化构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张丽昀,张建华.城市景观小品对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J].上海商业,2011(12):43-44.

[5]俞孔坚,李健宏,张东.从场地特征中寻找生态与文化主题——深圳宝安上合公园规划[J].规划师,2000(5):31-33.

[6]段炼.索绪尔符号和中国山水画的重新定义[J].符号与传媒,2016(2):20.

[7]刘莹.传统材料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再现——以环境建筑材料石、木、砖、瓦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0.

[8]沈晓梅.当代地域性建筑中视觉造型设计研究——建筑形态与建筑装饰的结合[D].南京:东南大学,2007.

[9]郑东军,黄华.隐喻:对建筑语言的释义[J].新建筑,1998(4):78-79.

[责任编辑:陈泽琦]

猜你喜欢

南平市小品园林景观
《临宋人小品》
郑欣悦作品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及问题
浅谈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成本的控制
我的“七岁妈妈”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
南平市樟湖中心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
李倩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