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性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研究

2019-09-10吴晓惠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1期
关键词:风险评估

吴晓惠

【摘 要】文章通过实证研究从人口、就业、阶层3个维度对我国新时代结构转型进行分析,以行为理论、决定论为理论基础,对转型期我国社会结构性风险进行评估,最终建议通过把握时机,建立健全风险分配机制防范风险,建立复合多维度的法制机制治理风险,从而将结构性风险的解决落实到位。

【关键词】结构转型;风险评估;复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D03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1-0047-03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物质与文化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要解决这一矛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逻辑起点,做好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结构型风险防范的应对策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顶层设计、脚踏实地。

1 社会结构性风险

结构性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源占有、社会成员组成方式、社会关系格局中产生的风险,反映了社会各领域的深刻矛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急速发展使得国家社会转型步伐更为急促,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容易出现互相牵扯的结构性风险。

本文以社会结构性风险为关键词,使用万方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针对社会结构性风险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研究热度从2014~2017年间急速上升,在2017年达到峰值。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结构性风险进行了论述。刘岩与宋爽从现代社会结构特异性角度出发,对现代社会存在的风险特征进行论述,分析了在社会风险控制时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要从制度构建着手、辅以风险文化营造来规避和走出社会结构性风险困境。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与深化改革期,许多学者提出要以系统的思想治理社会结构性风险,对社会结构性转型进行了分析,提出要突破单一制度治理的掣肘,从源头对社会结构性风险进行防范与治理。以赵伦为代表的学者则从政府治理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结构性风险评估,认为风险评估能促使结构性风险问题的解决,能从以往单一化的政府管理向全社会协作治理转变,是社会结构性风险防范、治理的有效机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根本矛盾转变的新时代社会结构转型进行分析,采用风险评估理论对转型时期可能出现的结构性风险进行评估,并以此为起点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性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

2 我国新时代的结构转型

经济转型既是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是动态变化的過程,经济转型一直存在于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发展中。经济转型是一个变化阶段,由于上一阶段的发展达到了瓶颈,其内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不能适应不断更迭的新矛盾,旧的经济结构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或拖后了发展步伐。此时要进入经济转型阶段,生产要素的配置向更优化的方式转变,生产要素水平提升,某一地区或国家逐步向另一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转变,或是推出新的政治政策、向某一发展方面侧重,这就是经济转型的动态阶段。作为结果的经济转型是指经过一阶段的动态变化,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完成了从旧模式到新模式的转变。经济转型的阶段性和相对稳定结果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交替进行,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升级、生产率水平提高,推进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从高速发展走到了经济发展缓速的新常态,在此就我国新时代结构特征进行剖析。

2.1 人口、家庭结构转型

社会生产活动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资本,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根源,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劳动力数量,人口结构决定了劳动力质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21世纪初,我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降到较低水平,而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受教育水平提升,生育率在持续走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当前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呈现下滑趋势,在结构上呈现较大变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占比缩减,而全人口劳动参与率升高。

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第一,家庭规模逐步转向小型化,以父亲、母亲、孩子为核心群居式的家庭比例不断下降。第二,由于地域间人口流动及人们婚恋价值观的变化,家庭类型除了核心家庭、小家庭外,还出现了丁克家庭、漂泊家庭等多种家庭类型。这些家庭结构的出现说明了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的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也揭示了社会文化走向差异化、多元化。

2.2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人口大量流动,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原本由“工人阶级、农民阶层和知识分子”构成的三阶层社会结构有了更复杂的形态,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职业代替以往的政治身份、户口身份成为新阶层划分方式。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差异化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阶层话语体系、结构形态、等级秩序3个方面。阶层结构变化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阶层结构固化趋势明显,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出现剧烈变动,人们的社会地位在此过程中升降沉浮,而随着资源财富的划分,社会结构呈现僵化趋势,各阶层在城市内以居住区域来划分,以消费模式为间隔,在意识上有明显的阶级概念。第二,中层阶层人口向下流动多,而向上流动率降低。除了阶层之间有明显边界以外,阶层间的流动也逐渐减少,向上流动的通道少,代际间阶级常常呈现复制式的结构流动,寒门贵子现象相较以往更难出现。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等现象就属于代际间阶级复制的结果。

3 新时代我国转型面临的结构性风险评估与防范

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机制,是新时代预防社会风险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政策手段与主要制度工具。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期,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在转型,转型过程中蕴含着机遇同时也处处危机四伏,要想破解危机把握机遇,就要对新时代我国转型面临的结构性风险进行评估。

3.1 风险评估理论

防范和治理风险的前提是对于风险有可靠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症下药。风险评估属于行政决策范围,其基本理论依据来源于行政决策理论中的“行为理论”“决定论”。由于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包含了抽象的决策过程和决定的决策行为,这3个理论能将集抽象与综合一体的评估以纵向的角度进行认知并突出其特性。

行为理论综合了应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是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个人和群体行为成因,从需求层次、强化理论、期望理论3个层面预测个人与群体可能出现的行为。社会是人的集合,社会的发展根本在于人的行为,社会转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风险根本来源于人的不良行为。通过行为理论能对行政权力相关者的行为进行分析、预测,从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分析个人行为的原因,以达到风险评估、预防和治理的目的。

决定论起源于哲学中的拉普拉斯信条,其核心概念是“因果论”,即有因必有果。换言之,任何结果无例外地都是由相应的原因所决定。决定论关注的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产生的必然结果。风险事件的发生是结果,而决定论是通过回溯过程,发现整个风险事件发生的环节,并找出这些事件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风险事件的评估提供因果的视角和依据。

3.2 新时代我国转型面临的结构性风险评估

首先,“制度惰性”导致适应性改革受阻。新时代我国结构转型是一场从制度出发的深刻社会变革,这意味着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更优化的制度体系,而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往往伴随着不断地试错、改正。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领域可能会就制度内出现的漏洞“钻空子”,滋生了一系列异变现象。在“钻空子”过程中,会出现部分既得利益者持续阻碍修复制度漏洞,曾经的改革者便有可能反对进一步改革以维持利益的获取。这些现象的出现会产生奥尔森提出的“制度硬化症”,本应进一步出台的更完善的政策由于部分漏洞获益者的阻碍、反对而不能推行或制定,而漏洞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凸显,造成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其次,主体责权划分不明。在制度的更替阶段,必然伴随着各主体的责任和权力的重新划分,由于制度完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责任与权力的划分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交替、重合或空缺。一些风险事件的责任主体害怕承担事件的后果而彼此推诿,整个制度系统应变能力受到极大的削弱,并在风险事件发生后为自己的不作为寻找制度划分不明的借口,为逃避责任贴上“有理有据”的标签。比如,当田伟冬等5人坐了17年冤狱之后,审判长只是如此致歉:“你们的案子公检法都有责任。”这一方面表现出当年的审判监督程序不够完善,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审判委员会“集体负责”意味着个人无责,责任划分不明使得许多人利用责权的结构复杂性逃避责任,最终导致结构性风险。

最后,多方责任主体形成“利益藩篱”。由于主体责权划分不明、“适应性”改革受阻,多方责任主体为了维护个体的既得利益,甚至联合形成“利益藩篱”“利益共同体”等多种形式的反改革群体。他们通过手中已获取的公共权力向外部兜售公共资源以获取个人利益,并形成复杂的利益结构链条,规避风险责任的承担和责任追究,导致改革进程陷入僵局。例如,常见的“官商勾结”编制出的黑色非法利益集团,官员用巨额资金行贿升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商人谋取利益,这一现象既是风险责任追究困境的生成原因,又是风险责任追究困境的结果。

3.3 构建基于新时代结构性风险评估的防范机制

要想及时防范与治理好新时代我国转型面对的风险,充分借鉴国外成功转型的经验,吸收转型失败的教训,在行为理论、决定论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一套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性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

3.3.1 把握时机,健全风险分配机制

制度更替时期是风险事件滋生的温床,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一旦问题出现要及时作出反应,分析问题的成因、潜在危险,提出解决方案。充分把握时机的前提是拥有一套健全的风险分配机制,这能有效地破解结构性风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健全风险分配机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风险的责任分配与权力分配要在公平正义、和平民主的基本原则下进行。具体而言,就是要确保社会风险主体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主要包括人身自由权、财产安全权及政治使命权等。保障主体基本权利是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是发挥个体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在这一前提下,还要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提升公众对于风险事件的承受能力,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结構的抗风险水平。第二,充分考虑社会分层在风险分配中的作用。由于当前社会分层日益明显,阶层结构鸿沟加大,风险分配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具体而言就是在整个社会中,拥有更多财富的阶级抗风险能力更强,下层阶级抗风险能力弱,而一旦遭遇风险事件,财富有可能会更多地从下层阶级转移到上层阶级。第三,统筹兼顾、整合各种配套机制,发挥社会各部门和公民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起更为完善和公平的风险分配机制。

3.3.2 建立健全复合的治理机制

复合的治理机制比单一化的治理更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当前我国是落后和现代一体的国家,风险呈现出高度的复杂化,新时代的发展转型也是社会分配机制、生产要素重组等多重维度的重构,单一化的治理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复杂转型的需求,必须建立健全复合治理机制。首先,要做到治理主体多元化,引入政府、非政府等组织的治理形式,调动起企业、个人等民间治理主体的积极性,融合多方力量共同治理;其次,要实现横纵全面覆盖的跨越式治理,抓住农村治理、城镇治理两条命脉,政府治理一条主线,在多领域内实施治理;再次,要实现治理关系合作互补、治理目标及时有效及个人主体地位提升等。通过以上3条路径建立健全复合治理机制,理顺风险的内在结构性关系,对症下药,社会结构性风险的防范与治理就会水到渠成。

4 结语

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面临各方面转型,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容易滋生一系列结构性风险,阻碍变革进程。把握时机,健全风险分配机制,以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建立健全复合的治理机制,释放社会各治理主体活力,以有效治理结构性风险。

参 考 文 献

[1]刘岩,宋爽.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风险文化的建构——一种拓宽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05(5):133-135.

[2]化涛.转型期我国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与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69-75.

[3]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16-21.

[4]丁东铭,魏永艳.新时期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进程中的失范问题及其对策[J].长白学刊,2017(4):58-65.

[5]俞吾金.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关系新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2):2-22,30,154.

[6]潘西佳.从刑事错案看审判监督程序的完善[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

[7]杨海.中国社会结构性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23-30.

[8]高巨云,潘宇.国家抵御风险机制建设的复合治理研究[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5),62-63.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风险评估
创业公司及项目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供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四川小额信贷公司风险评估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铅锑冶炼污染场地周边土壤铅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评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局限性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