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力辟保险疆域
2019-09-10肖潇
肖潇
除了改善交易模式、革新服务方式,更瞄准保险行业的核心要素一一信任,发挥自身数据优势,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智能分析,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正是阿里参与互联网保险角逐最大的优势所在。
“互联网+”滚滚袭来,几乎没有哪个传统行业能置身事外。掌握着巨大流量的互联网巨头不断尝试着各种流量变现的方式,多点布局、广泛下注,被视为发展潜力巨大的保险业自然也不会错过。尤其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从腾讯、百度、京东,到小米、美团、唯品会,再到网易、新浪、携程、途牛,几乎所有的流量平台都加快了在保险业跑马圈地的步伐。
今年教师节,马云宣布明年将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保险业才意识到,这些年里,阿里早已打造了自己的一个保险江湖,成为布局保险圈最深的互联网巨头。
全产业链式布局
阿里在保险业的布局多以蚂蚁金服的名义进行,蚂蚁金服专设保险事业部,彰显其在保险业的勃勃雄心。从2013年参与成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到参股信美相互人寿、国寿产险,再到拿到保险代理牌照,还有依然在审批的“阿里健康”,阿里在保险业全方位出击。
众安保险:早在2013年11月,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三马”强强联合,成立了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业绩逐年的大幅增长和几乎纯线上的经营模式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信美相互人寿:继众安保险后,2015年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出资3亿元参与发起设立的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拿下阿里系的第二张保险牌照,并于2017年上半年获批开业。作为有着强烈阿里色彩的公司,信美相互人寿是第一家引用蚂蚁金服区块链技术的保险企业,其核心系统也架构在阿里金融云之上。而拥有巨大的数据优势、场景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阿里,提供的“上云”这一项服务就可以为信美节省80%的技术成本。
阿里健康:2016年4月,阿里健康科技(北京)与太平人寿、阿里巴巴(中国)技术、上海云锋、鱼跃科技及深圳百业源共同订立发起人协议,一起成立阿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从事互联网健康保险相关业务。
国泰产险:2016年7月,蚂蚁金服通过全额认购国泰产险8.33亿元人民币新增资本金的方式,获得了这家台资保险公司51%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国泰产险成为阿里布局保险业的第三枚棋子。
保险代理:2017年7月,蚂蚁金服控股的杭州保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获得保监会经营保险代理业务的许可。这意味着蚂蚁金服在间接拥有互联网保险牌照和相互保险牌照后,再获保险代理牌照。资料显示,蚂蚁金服旗下还有一家保险代理公司,前身为上海韵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6年4月变更为上海蚂蚁韵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然而目前未能在保监会官网上查到蚂蚁韵保的业务批复信息,
至此,阿里在产险、寿险、健康险、相互保险、代理上均有布局。
在布局保险生态圈的同时,蚂蚁金服还利用其流量和场景优势,在车险端接连推出车险分和定损宝两大应用,从而在保险行业形成纵深发展的“盟国模式”。
早在2017年5月,蚂蚁保险“掌门人”尹铭在内部邮件中,就透露了蚂蚁金服在互联网保险领域的目标:“蚂蚁金服保险平台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在渠道上,我们的定位现在越来越清晰,蚂蚁金服不为卖保险,蚂蚁会通过技术和科技助力保险公司销售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好用户,我们和保险公司一起互为生态。”
尹铭还提到两个针对保险业的解决痛点,一是蚂蚁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行业做好保险教育,培养保险意识;另一方面,蚂蚁通过数据建模等技术,助力保险公司推出触达生活方方面面、理赔体验便捷的产品和服务。
保险科技营造优势
保险本质是一种契约合同关系。保险合同对当事人双方诚信程度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民事活动,双方当事人必须最大诚信地恪守合同,这一特点也注定了信任在保险经营中的核心地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保险欺诈事件时有发生,保险公司投入了大量理赔、调查成本控制经营风险。信任,这一保险行业经营的核心要素,也恰恰是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互联网巨头在保险行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改善保险行业交易模式、革新服务方式,而是瞄准了保险行业的核心要素一一信任,发挥自身数据优势,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智能分析,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这正是阿里参与互联网保险角逐最大的优势所在。
保险公司了解客户,判定是否承保,主要关注健康情况、征信评价和财务状况等基本信息,互联网公司基于自身海量数据和檢索能力,以及超强的技术能力,通过内外数据的整合、分析,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对客户风险等级进行精准评估,从而为保险公司降本增效。
保险科技以及大数据的运用为智能化的核保、理赔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技术能力上,几家互联网巨头均是翘楚,难分伯仲;在数据量方面,阿里和腾讯无疑是其中翘楚;但在保险场景应用上,阿里的数据优势更为明显。
一是消费行为数据。阿里从电子商务起家,直面交易行为,拥有大量的个人消费数据,对预测个人消费行为有最直接的数据基础。就目前而言,阿里对于客户数据的处理也较为成熟,例如对于产品的“个性化推荐”,的确起到了营销作用。
二是个人财务数据。个人参与互联网金融无疑是财务数据的有效反映。根据第三方发布的报告,2017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中具有经济效益的交易规模为11.9万亿,其中,支付宝市场份额为61.5%,支付宝余额宝规模已超8000亿。
三是征信数据。2015年1月5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腾讯征信和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位列其中。当年1月8日,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目前,芝麻信用已经与租车、租房等多个领域的伙伴谈定了合作,已经开发并上线了信用借还、免押出行、免押住宿等一系列服务。2016年5月,芝麻信用还与光大银行达成合作协议,在银行内引入芝麻信用全产品体系,在取得用户授权后,将借鉴芝麻分作为银行在线发卡、风险控制的证据。无疑,芝麻信用已成为当下最为权威、应用最为成熟的互联网征信工具之一。
四是健康数据。在这一块,阿里的核心战略仍然是建立开放平台,以支付宝、淘宝为框架,以阿里健康APP为核心,为患者提供一系列的产品追溯、医药电商、医疗服务以及健康管理服务。虽然阿里健康还处在探索阶段,且近年来不断有亏损的消息传出,但阿里在健康数据的收集、整合方面仍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由此可见,无论是消费行为、个人財务数据,还是征信和健康数据,阿里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从产品、服务互联网化,到大数据动态定价与个性化服务,深度开拓保险业的阿里,借助其强大的数据与运营分析能力,庞大的网络客户群、网络运营与销售推广优势,可以动态精准地了解客户特性、行为特征,从而实现场景定制化与市场化,最终构建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战略。作为国内第一大保险平台,蚂蚁金服已经和80多家保险公司合作,销售超过2000款产品,服务超4亿用户。
鏖战互联网保险,阿里已先行一步。
TIPS
两巨头的保险业布局对比
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在保险业的布局各有千秋,且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定位。
行业布局差异
从广度上来看,两家公司均通过直接或间接控股多家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基本囊获了保险行业全牌照;但从深度上来看,阿里在持股公司中全部占据第一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地位,而腾讯则旗帜鲜明,除在微民保代占控股地位外,在其他公司仅是参股股东身份;从时间上来看,阿里的布局速度明显快于腾讯,实际上这已经体现在车险市场份额的先发优势上。
战略布局差异
两家公司的行业布局背后折射出不同的战略定位与战略优势。
2017年,腾讯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了开放平台的三大战略,其中之一便是“智慧连接”。从实际的产品生态结构来看,腾讯的QQ和微信两大流量平台已经更多地扮演着开放接口的角色一一吸纳众多合作伙伴,与体系内产品一起打造闭环生态圈,提升用户黏度。以微信钱包为例,目前提供的服务分为腾讯服务和第三方服务,而保险服务也将占据腾讯“九宫格”最后一席,显然这是一举两得之事,第三方服务商享受到了腾讯的流量支持,腾讯的闭环生态圈也更加完整。因此,腾讯的战略非常清晰一一做代理、做平台、做连接、做闭环生态圈,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腾讯控股微民代理而非保险公司。
就阿里巴巴而言,实际上从阿里第一款保险产品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与腾讯完全不同的战略。场景化需求、保险科技的运用和积累促使阿里不仅仅局限于代理保险,也积极尝试运营保险公司业务。正是在这种从发家产品就自带的基因影响下,形成了如今阿里兼具广度、深度和速度的行业布局风格。
产品布局差异
从目前来看,阿里的产品布局走场景化、碎片化、多样化的“保险产品超市”路线。阿里依靠场景化产品退货运费险破局,近年来则在保险科技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多的场景化、碎片化产品的落地,例如与众安保险合作的网络安全综合险,与国泰产险合作的支付宝账户安全险等。因此,综观支付宝平台目前在售的保险品种,横向来看除了传统险种如寿险、车险、意外险等以外,还囊括了乐业险、公益险等新型险种;纵向来看,每一险种中不仅包括传统产品,也涌现出多款典型的互联网碎片化保险,总而言之,布局呈现出多样化、全面化的特点。多样化的产品布局也有利于阿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先发优势,快速建立起领先的市场份额和口碑效应,当然能够占领市场份额的制高点也离不开阿里多年的保险科技积累。
腾讯作为紧随的后来者,其产品布局尚不明确,但从其破局产品微医保来看,腾讯似乎至少短时间内并不想开一家“保险超市”,颇有走“精品店”路线的意思,即通过设计少量优质产品、倾注平台全部流量和资源、打造优质闭环以最大限度吸引客户。就“保险精品店”而言,自然要求少而精,但是“少”并不是要求碎片化,相反,基于破局产品的角色而言,必然是强需求的保险品种;同时“精”也不仅仅体现在平台流量和资源的导入,更体现在整个保险流程解决方案的高效上、保险服务的高质量上,前者可能需要保险科技发挥作用,后者则需要与下游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