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19-09-10庄桂林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愈发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这促使现代教育并不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转而强调对学生心智、涵养与品德的启发。客观来讲,现代学生生活非常优越,他们并不需要为物质条件烦恼,再加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更是造就了一批“4+2+1”家庭环境,学生在充沛优越的物质条件中,出现了有悖于传统美德的行为,如不知感恩、对长辈缺乏尊敬等,这些问题都表现了现代精神文化建设的空虚。因此,本文以“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为题,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从而为有效帮助学生汲取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品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语文素养;品德
引言
在现代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往往是将启智、启蒙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拼音、认字、造句,让低年级小学生了解世界与社会的基础知识,但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将情感、涵养与品德的培养作为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实际生活的一些基础知识,而教师则要教会学生关于生活的“规则”,如道德、感恩等,因此,这一阶段也被强调为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激发学生心理情感延伸的关键时期。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有不少关于品德的典故,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尾生抱柱”等,经过现代教育的筛选,许多过于苛刻的封建思想糟粕已经被抛弃,剩下的理念恰恰与我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理念经过一代代沉淀成为了现代传统文化教育的闪光点,也是小学生必须学习、认识、了解,进而培养的优良品质。
一、挖掘和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中,语文教师都是充当着指路明灯的角色,因此,想要进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挖掘和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在小学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延伸、糅合传统典故,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1]。许多语文教师将教师角色比喻为燃烧的蜡烛或辛勤劳作的园丁,但无论是蜡烛还是园丁,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师不是为学生付出多少努力,而是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意义与引导,挖掘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心智,这些都是当代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在《将相和》这一篇课文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将“蔺相如”、“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阐述清楚,也不止于让学生认识生字词,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课文内容下的深层次意义,例如,语文教师在讲到“和氏璧”这段剧情时,学生会下意识认为“蔺相如”一定是一个聪慧、勇敢、不惧强权的人,而当教师讲到“蔺相如”拒绝与“廉颇”发生冲突时,学生肯定会思考为什么一个聪慧、勇敢且不惧强权的人会“畏惧”廉颇呢,当教师引导学生从“大局观”的角度出发,那么“蔺相如”的做法就会变得很容易理解,而“顾全大局”、“知错就改”恰恰是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赞扬的传统美德[2]。
二、通过整合利用多种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滲透传统文化教育
与传统课堂相比,现代教学手段十分丰富且繁乱,体现了现代社会教学资源运用的多样性,无论是电子多媒体、情境教学,还是社会庆典活动,它们都是现代常见的教学手段,许多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电子课堂的优越性,却鲜少会主动将电子课堂与其他教学资源整合起来,这使得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一方面呈现出高效化、丰富性,另一方面又显得课堂氛围十分单薄。对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使用相应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滲透传统文化教育。“读书角”是小学班级常见的资源,“读书角”一般包括学生的参考书、课外阅读书、杂志、新闻报纸等,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忽视“读书角”这一教学资源带来的助力,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读书角”收纳的书籍太杂、太乱,在教学时并不能保障每個学生都读过相应的内容,对此,笔者认为,“读书角”的杂与乱恰恰体现了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层次性,纵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阅读,但是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仔细观察“读书角”的书籍种类,并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引入“读书角”中的知识[3]。
三、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联想”思考
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大部分是有着明确主题的,如社会实践类型或演讲形式,但在本校,校园文化活动更多的是学生自由组织的社团性活动,许多学生为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合理地“玩”,往往会选择某种主题,如“传统节日”主题、“诗词”主题、“武侠”主题等等,例如,在笔者执教的班级中,校园文化庆典中常常会有学生收集的武侠小说、动漫、寓言故事等,有些小说并不完全适合小学生阅读。在学习《丁香结》这一节课堂中,有些学生联想到武侠小说中某段剧情,主动引申出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为了避免课堂主题跑偏,也为了冲淡武侠小说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笔者在课堂上引申了辛弃疾另外一段“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许多学生在阅读《丁香结》时总是会想到武侠小说中的男女主遭遇,而非课文作者的心绪,这虽然是情感共鸣的体现,但学生并没有在这种心绪中延伸到“为他人”的体谅心理。“少年不知愁滋味”并不是笔者对学生同情心的否定,而是由此做出新的阐述——“少年并不清楚他人的愁绪”,进而引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次联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思考的层次,在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中,有不少文言文、古诗词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课文,许多学生从“一去二三里”再到“吴下阿蒙”,笔者希望能够以语文课堂知识为表、以品德涵养为里,构建现代知识与传统美德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万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孝文化教育的研究——以扬州市W小学为例[D].扬州大学,2017.
[2]杨爱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4]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庄桂林(1976—),男,汉族,籍贯:广东陆丰,学历:本科,单位:陆丰市潭西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