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体会
2019-09-10何建菲杨超
何建菲 杨超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常规化护理干预组实施常规化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满意程度: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护理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致残率。结果:综合护理组满意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致残率方面相比常规化护理干预组更好,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进行急性脑梗死患者管理效果理想,可更好改善护理环境,提高配合度,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104-01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急,预后差,为了减少致残现象的发生,需要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效护理,可尝试借助综合护理。本研究納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常规化护理干预组实施常规化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满意程度;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护理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致残率,分析了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综合护理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57.98±4.27)岁。常规化护理干预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57.73±4.83)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常规化护理干预组实施常规化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组实施综合护理。①增强护患沟通。护士要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以温柔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鼓励急性脑梗死患者勇于面对治疗。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内心需要,并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支持,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紧张、恐惧等情绪。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家庭支持,叮嘱家属多关心急性脑梗死患者,使急性脑梗死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心态。②健康教育。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提出的康复问题,护士要用专业性语言耐心解答。告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家属疾病治疗的方法和预后,并介绍成功案例,帮助急性脑梗死患者树立康复信心。③饮食护理。脑梗塞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难,营养摄入减少,免疫功能下降和病情恶化,饮食方面需要给予丰富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食物,并补充维生素。④康复锻炼。治疗急性脑梗塞后,并发症多,病程长。大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着不方便的运动,生活质量下降。医务人员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指导家属协助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体能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满意程度;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护理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致残率。
1.4统计学处理SPSS24.0处理数据,进行t、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满意程度综合护理组对比常规化护理干预组满意程度更高,P<0.05。其中,综合护理组满意度是100%,而常规化护理干预组的满意度是80%。
2.2护理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护理前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接近,P>0.05;护理后综合护理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指标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其中,护理前常规化护理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是60.34±5.46分,护理之后是80.21±6.21分。护理前综合护理组的生活质量是60.12±5.21分,护理之后是94.11±2.21分。
2.3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综合护理组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更好,P<0.05,综合护理组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是94.79±2.21分和7.14±2.71天。而常规化护理干预组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是82.11±2.79分和9.79±2.81分。
2.4致残率综合护理组致残有2例,常规化护理干预组有8例,P<0.05。
3讨论
综合护理干预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尊重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关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疏导,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保持舒适愉悦,减轻不良情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造成的影响,有效促进病人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护理组满意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治疗遵医行为、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致残率方面相比常规化护理干预组更好,P<0.0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进行急性脑梗死患者管理效果理想,可更好改善护理环境,提高配合度,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减少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