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2019-09-10覃慧娴张泽丙

大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

覃慧娴 张泽丙

摘  要: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是国内外社会科学界备受争议的论题。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渊源,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键词:价值中立;社会科学;价值关联

一、关于价值中立的含义

由于价值中立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是处于发展中的理论,因而中国学者基本上都是在概述价值中立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表述自己关于价值中立论的理解。周蔚华认为“价值中立论”是韦伯吸收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价值中立思想和新康德主义把事实与价值、价值联系与价值评价作了区别的思想的产物,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有如下两层意义:

首先,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而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不管用这种资料研究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用。其次,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作出严格的区分,不能从事实的陈述推出应该的陈述。齐修远则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是继承逻辑实证主义相关思想而但有其深刻之处。即韦伯主要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范畴内阐释“价值中立”原则的而且亦不排除与价值相关的研究,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主要是指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不可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因而要回避。终止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援引科学为任何价值立场作出论证或辩护。顾肃对“价值中立”含义的理解则是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一方面吸取了体漠关于在规范描述之事物的突然与应然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另一方面又承认价值判断的不可回避性,但坚持指认与评价的区别。并认为“价值中立”说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在科学发展以后对其根本任务的一种认识的反思,即在科学知识系统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动排除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干扰,以相对纯化的方式对待其研究,以便适应客观性要求。如上三种关于“价值中立”含义的表述,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别,仔细考察起来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第一,虽然都认为韦伯“价值中立”论是继承此前相关思想资源而来,但继承某种思想、继承某种思想的程度,有细微的差别。第二,都肯定“价值中立”论的核心思想在于要求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放弃价值执著、终止判断,但在“价值中立”论是否完全否定价值性理解方面,也有细微差别。第三,对“价值中立”论出现的认识论意义,上述三种理解则表现较大差异。

二、科学的价值中立的意义

众所周知, 随着科学的发展, 科学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科学已经深深地打进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尤其是变成了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一部分,特别随着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科学 —技术 —社会一体化,科学的价值负载更加凸现。但是,科学的价值中立说也是人类自身思维发展阶段性的产物,因为人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必然要从具体走向抽象,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可能满足于对朦朧的统一体的认识, 而要深化到进一步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就是以牺牲理性判断与价值判断联系为代价,于是人类的科学的价值中立观也就出现了。但是,如同抽象认识只是认识阶段性一样,价值中立观也不是科学认识的终结。随着人类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科学认识必然从求真走向真善美的统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某个特定范围内科学的价值中立说是可以成立和有意义。譬如,从科学认识上讲,价值中立说充分注意了不同认识主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乃至对立的冲突,主张尊重事实,服从证据,不因主体价值观而影响认识的进程,这对确保科学认识的“客观性”有重要意义。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我们承认科学中的真理因素的存在,承认科学的客观性。科学是人类实践及认识的产物, 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认识的活动便形成科学。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或符合,具有客观真理性。尽管科学知识以概念、规律、范畴等主观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科学知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科学定律在相同的条件下总会重现,经得起检验,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按照其真理性和客观性原则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获得客观真理性认识。从科学研究的逻辑上讲, 把科学与价值在同一条件下严格区分开来,对于研究者客观地把握科学对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科学研究同人类任何其他认识活动一样,是建立在主客体二分基础之上的,认识关系与价值关系虽然有联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关系, 价值中立说提醒科学不能僭越其范围, 去处理自己力所不及的价值评价问题, 对维持科学发展的“自主性”有积极意义。从实际效果来看,价值中立说对于抵御科学领域中主观随意性的侵入,确保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起到一定作用。现在的科学是大科学时代,科学的价值负载越来越明显, 科学被称作人的科学;科学普遍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但是地球只有一个,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有很多未知,我们在对待科学的发展时不要带有民族偏见或者权威性去压制科学正确性, 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历史上不少, 所以我们在实践科学发展的同时, 不要带有主观随意性, 要坚持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李金.为“价值中立”辩护[J].社会学研究,1994(4)

[2]郑杭生.究竟如何看待“价值中立”?—回应《为“价值中立”辩护》一文对我观点  的批评[J].社会学研究,2000(3)

[3]周晓虹.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J].学术月刊,2005(8)

作者简介:

覃慧娴;性别:女,籍贯:贵州荔波人,民族:布依族,学历:研究生,毕业于湘潭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单位:1 中共荔波县委党校

2 贵州省荔波县农村工作局)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注意社科研究“内卷化”倾向(点评)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Speech Errors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繁荣北疆哲学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总论
努力规范社科术语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
尊重规律 繁荣学术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