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019-09-10陈晓旭

大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民办高校挑战

摘  要:民办高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提速,网络社会的崛起己经成为不争事实。网络对国家、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逐渐成为各种信息、舆论、思潮、意见的“集散地”,如今民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也随之遇到了一些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民办高校;挑战

随着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民办高校逐漸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任务和层次的办学实体。民办高等教育系统具有着规模扩大化、模式多样化、整体不均衡、培养目标应用性的发展态势。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意识形态建设较晚,一般都是依附上属公办学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体系,进而针对本校特色进行相应的若干调整。

当前新媒体平台更迭换代迅速,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民办高校更应该密切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和建设,需要应对时代变化具有新的内涵,明确当前意识形态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下民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机遇

(一)网络的发展在传播信息、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互联网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海量的信息传输、互动功能强大等特点,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查阅资料、交流思想。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跨时空性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跨时空和国界的,这也极大地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容易受丰富的互联网载体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网络环境的渗透和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去中心化性、开放性这些特征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生活娱乐的重要场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工作,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到课外休闲,都离不开各种网络媒介。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校园媒体空间,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网络媒介的快捷方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搭建了“新平台”,拓展了“新领域”,学生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也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更容易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民办高校的管理大都通过网络与受教育者保持交流,如校园网络平台、公众号等都是基于网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他们的成长。

二、新媒体时代下民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遇到的挑战

随着技术的快速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课题”,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往往也都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对于民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信息过载导致传统的意识形态构建方式落伍

民办高校里的学生多为95后,跟公办院校的同批次学生相比较,他们信仰更加自由,个性更加张扬,但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漠;知识更加丰富多元,但对传统观念较为反叛;性格气质更加开放,但以自我为中心。民办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对现实出现的社会问题缺乏理性认识。他们看待社会、分析问题、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有时失之偏颇,容易简单地得出结论。

如今网络时代,每天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学生的理解信息变得更加主动。在学生更为自主、多元的行为选择下,他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观点,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是正确的,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会对教育者主导的信息空间产生麻木,甚至会对一些红色网站、官方公众号产生疏远的态度。

民办高校的很多网络平台的建设虽然持续更新,但大都形式陈旧,不能真正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那些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网站起不到任何作用,信息不会被点击阅读,学生大都是被动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这就向传统意识形态构建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构建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有所失衡

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的发展经历了兼职教师、职业教师和专业教师三个过程,其主要来源是公办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年轻教师年龄小、实际教学经验缺乏,影响力小,社会经验缺乏,教学权威性低。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队伍建设滞后可能会制约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队伍里中老年工作者偏多,青年教师较少,思想政治的系列课程变成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水课”,教师只能凭考勤去管理学生,这使得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

思政工作者需要广泛的理论基础,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网络素养,能够有效预防和抵制网络意识形态负性营销。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需要民办高校拥有一支优秀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人才,进而才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三)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和新媒体融合度较低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的教育和传播,要坚持内容是思想价值传播的有效载体原则。高校的意识形态文化建设,要依托新媒体、利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重视网络文化的思想力和影响力。

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多为应用性人才,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作用上有所缺失,需要更加积极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专题报道、新闻评论微论坛等栏目,进而提升学校新闻网站等新媒体的品质,要紧紧贴近师生思想实际、贴近校园生活,以丰富的精品内容、贴近师生的网络语言引领、引导师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群体中树立权威,才能真正弘扬积极健康的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和社会思潮。

总之,为了应对意识形态网络化带来的挑战,我们要加快转变传统意识形态观念,把握当下网络时代给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机遇,用马克思主义弘扬网络旋律,强化思想引领,用实际行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打造民办高校特色网络文化,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净化网络意识形态环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课题编号:DJSZ2018002 2018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民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新情况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

陈晓旭(1992.11——):女,26岁,汉族,籍贯河南南阳,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主攻方向新闻传播领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任教师。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民办高校挑战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叽咕乐挑战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