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电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探索
2019-09-10王凯成
王凯成
[摘 要]为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湖州电大在新型职业农民微课程资源建设及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尝试,通过“谁来拍摄(WHO)”“拍摄什么(WHAT)”“怎样拍摄(HOW)”三個问题解决微课拍摄与制作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应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微课程资源,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微课程资源;地市电大;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1-004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国家针对农民培训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成为下一阶段国家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加快传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转型发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成为所有培训组织者考虑的问题。为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湖州电大)在农民微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在碎片化学习理念的引领下,以信息技术设备及媒体资源建设技术为支撑,通过建立“1+N+1”微课制作团队,紧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需求,制作一批实用性强、贴近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职业农民培育课程设置的微课程资源,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实现农民随时随地学习、可重复学习,有效地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缘由
(一)传统农民培训的局限性
湖州电大创建农民学院平台之初,主要通过将高层次农业技术专家带到田间地头开展农民培训,这种做法为农民更新知识体系、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培训中逐步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如培训地点过于分散、课程重复、培训组织成本较高、教学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为深入了解受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选取2016~2017年湖州市4471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职业农民学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对学员的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要求,面授培训学习时间为12天,这就要求农民学员抽出一定时间参加面授课程,这会影响农业生产繁重学员的学习和生产。
一是从学习安排上看,面授教学受教学计划制约,无法面面俱到,不可能满足培训对象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是从学习时间上看,新型职业农民受农业生产实际影响,空闲时间呈碎片化特点,无法抽出整块时间参加培训;三是从学习能力上看,学员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偏大、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实际问题。
(二)微课程培训的优势
当前,随着泛在学习理论、移动微型学习理论等逐步深入人心,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有研究人员提出了泛在学习的5A特征,即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设备(any device)、任何所需信息(anything) [1]。对于移动微型学习,研究者认为其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微型学习[2] ,同时为开展泛在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由于农民学习者的工作特性,决定其时间的碎片化、学习的非正式等特点,这就为农民开展移动微型学习创造了条件,在泛在学习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微课程这一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学习问题。
一是能有效保障农民学习时间。由于受培训农民农业生产活动繁忙,学习呈碎片化特点,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农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是能有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习效果。农民学员普遍年龄偏大,学习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按照学习注意力曲线图理论,人的有效学习时间为开始学习前的10分钟,之后注意力越来越低。微课时长一般较短,这符合农民学员学习特点。另外,按照学习金字塔所示,成人对于实践、视频的掌握程度要比单纯的讲座阅读效果好,微课可以反复观看,能够最大程度强化农民学员的学习效果。三是确保内容的实用性,最大程度满足农民学习需求。成人学习理论指出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学习动机更为实际、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工作的发展、学习的提高、生活的改善、自身的完善以及服务社会等联系在一起[3]。微课选题要切合实际,考虑农民实际需求,着重将农业生产技术展现出来,内容生动,实用,符合农民的实际学习需求。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探索
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湖州电大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微课程资源建设中着重通过“谁来拍摄(WHO)”“拍摄什么(WHAT)”“怎样拍摄(HOW)”三个问题解决微课拍摄与制作的关键问题。
(一)微课程团队建设
微课资源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拍摄制作团队,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构建一支分工合理的微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的作用不同主要包含教学设计团队、专家教师团队和拍摄团队等。其中,教学设计团队由专业教学设计人员构成,重点指导及把关微课程拍摄前的教学设计及课程拍摄方案的制定;专家教师团队主要由一线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专家等构成,这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对整个拍摄过程及后期进行把关,具体需要完成拍摄内容前期准备,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完善拍摄内容、协助完成后期制作等;拍摄团队由专业工作室负责,主要负责具体跟进微课程的整个拍摄过程和后期处理环节。为有效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微课程建设项目,湖州电大通过探索建立了一支分工合理的“1+N+1”微课程建设团队:第一个“1”是指项目的发起方,同时也是教学设计师,具体负责每个微课程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并对教学设计、脚本设计环节把关;第二个“N”是指农业技术专家,主要由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专家构成,具体负责微课程选题设计、教学设计、脚本设计、微课现场拍摄及后期制作等;第三个“1”是指微课的摄制人员,拍摄及制作为同一个人,降低了拍摄制作之间的沟通成本,有效确保了课程制作的连贯性。这一团队配置可以有效调动各方面资源,提高了微课程项目建设的效率。
(二)微课选题设计
好的选题是微课程制作成功的一半,为了确保微课程的实用性,选题设计必须切合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技术或新方向,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过程的常见问题或关键技术。为了使微课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紧密结合,选题来源应重点参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计划,结合培训实际情况,选取适合通过微课呈现的技术进行拍摄制作。为了确保微课程选题的科学有效,应多方面拓宽选题渠道,使农民教育微课程资源与农民农业技术需求有效对接。
选题设计是微课程建设的起点,合理的选题是微课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选题围绕农业技术,突出微课的实用性。成人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实用性对于成人学习的重要作用,为使微课资源能有效服务于农民生产实践,解决其实际问题,微课选题着重展现具体农业生产技术细节,主要通过直观实际的现场操作,以确保微课资源的实用价值。二是选题分类细化,突出微课的针对性。分类别确定不同微课拍摄主题,满足不同产业农民的特定需求。如畜牧产业微课程建设中,根据职业农民实际生产需求,需要涉及到生猪养殖、湖羊养殖等多种具体养殖技术,应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细化,明确分类,使培训内容更加精准。三是碎片化重构,突出微课程的系列性。单个微课对于学员的学习影响有限,但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微课程就能够对学习产生重要的作用。按照这一原则,初步形成多个不同系列的微课程,每个系列微课程由数个微课组成。如蔬菜育苗系列微课、蚕桑养殖系列微课、花艺造型系列微课、竹林机械化生产系列微课等。
(三)拍摄及后期制作
对于一个完整的微课作品而言,课程的拍摄及后期制作无疑是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微课程制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制作方式进行分类,大致有:拍摄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型、混合型等[4]。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特点,微课程制作过程中,主要采取拍摄型形式,这是比较常规的一种微课程制作方式。由于农业技术微课程以操作为主,需要展现复杂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细节,这就需要借助录制设备多角度还原整个技术实施过程,以便农民学员更好地进行观看学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拍摄地点的不同,主要有农业生产现场和普通教室。两个地点拍摄各有优缺点,农业生产现场拍摄需要准备材料较多,前期准备较为麻烦,历时较久且现场拍摄容易受环境影响,有时拍摄效果达不到预期,优点则是拍摄较为真实,技术展现较为细致,能有效呈现微课程内容。而在普通教室拍摄,需要借助投影设备和提前准备的课件,相对来说,前期准备较为简单,教师只需要按照课件准备内容讲解即可,缺点是拍摄素材单一,呈现不够生动。当然,除以上拍摄方式外,还可以尝试软件合成、录屏等,这需要更复杂的制作技术,难度较大,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对整个拍摄拍摄及制作团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州电大在农业技术微课程制作过程中,紧紧围绕新型職业农民培训课程方案,结合实际,在具体拍摄中以呈现生产技术细节为主。因此区别于传统的课程授课方式,此类课程大多需要进行现场拍摄。具体制作过程中主要难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拍摄具有一定周期性,耗时较长。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时间较长,许多内容的呈现无法在同一时间完成,这就需要分阶段拍摄,这为微课程的完成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二是现场拍摄难度较大。为了能够有效展现农业技术细节,传统的固定机位式拍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很多时候要跟随讲授操作过程不停的变换机位,针对某一技术细节的呈现,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拍摄,甚至需要多机位协同工作才能确保拍摄效果。三是前期拍摄准备要求较高。为完成特定拍摄主题,拍摄前期需要根据选题前往拍摄地点准备相应素材。例如,育种技术需要提前准备相应的土壤基质、种子等;插花技术则需要提前准备相应的花材、花瓶、剪刀等。这些现实问题为拍摄带来了一定难度。总之,在具体拍摄时,要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整个拍摄过程,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拍摄任务。
后期制作可以弥补拍摄时的缺憾,通过添加重点技术注释也使得微课程更加简单易懂,这是课程制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微课程作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引起制作团队的重视。整个后期制作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工作,还需要农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甚至需要视现场拍摄情况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农业技术专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后期人员则按照要求完成样片,并提交农业技术专家审核把关,最终完成作品。
三、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应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微课程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平台构建“移动互联网+农业技术”,这将是未来微学习发展的方向。微信作为当前最热门的移动社交平台,作为一款移动社交工具,能够满足农民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的需要,其易用性也受到各年龄段人群的一致欢迎。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便于传播、二次开发能力强等优点,以该平台为媒介建立微信资源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微课资源的应用推广。目前,农民教育微课程实际运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面授培训平台服务面授教学。主要通过湖州现代农业产业联盟专业技术培训、市农业部门技术培训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个渠道,农业专家在具体面授过程中将微课程视频素材融入到课堂面授教学,借助微课程展示实际生产过程,有利于提升面授教学效果。二是借助专题网站进行课程发布。重点通过网站发布微课程,供所有学习者在线点播观看学习。但仅仅通过这些手段进行推广应用,还无法真正发挥微课程资源的最大效果。
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活动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补充,能够满足学员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特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点播特定的课程开展在线学习,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上提问或通过论坛发帖等方式进行解决(见表1)。
从学习空间上看,学习者不再是课堂面授中的特定学习主体,而成为分散于全市范围内各乡镇参加培训的学员;农业技术专家也不再仅仅开展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而成为手机终端前的资源提供者及答疑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者之间可以构建成为学习共同体,实现无缝对接,通过该平台可以开展更加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合作探究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师生之间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师生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从学习内容上看,学习者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及地点,可以重复点播微课程资源学习内容,不断强化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农民教育微课程建设是电大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有益探索,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为开发使用便捷、体验良好、功能丰富的远程教学平台提供了一种方式与思路。这些研究和实践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新的选择和路径,有助于学员借助移动智能设备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改进和培训效果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李子运.打开终身教育希望之门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2]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
[3]冀鼎全.成人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4]许洁. 基于大赛经验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