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游戏“评价工具”背后的思与行
2019-09-10徐菲
徐菲
儿童本身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天生的游戏者和学习者。在这一儿童观的指导下,我园近几年开始着力研究幼儿园角色游戏,并从游戏的“教育性”和“自然性”出发尝试让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性质合理地趋向“统一”。在角色游戏的实施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游戏评价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灌输式”评价,即教师在游戏评价中以灌输为主,过于强调应该怎么玩和玩的结果,限制幼儿自主游戏能力的发展。二是“零”评价,即教师缺少对幼儿游戏关键经验的关注与识别,致使很多时候评价出现“滑西瓜皮”状况,滑到哪里是哪里,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导致孩子只是在原有水平上打转,没有任何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思考:如何才能将评价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于是,“利用评价工具有效助推角色游戏自主发展”成了我园角色游戏研究的一个重点。
一、以“哇时刻”的评价理念,探索“教师版”的评价工具
新西兰在儿童评价体系中就将“学习故事”广泛运用于帮助教师观察、理解并支持儿童的持续学习之中。这一基于发现儿童优点、兴趣和能力的评价,也是国内很多幼儿园在研究的一个点。我园尝试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哇时刻”,开展“取长式”教育。
“哇时刻”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角色游戏中,教师只要善于捕捉与关注,及时记录下幼儿的游戏行为与路径,就能为游戏评价提供素材和依据。
以前,我们往往只纯粹地记录游戏,并没有使记录材料成为我们识别与回应、支持幼儿游戏的载体。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直在探寻合适的记录方式,并形成了两种有效的记录方式。
(一)观察式记录工具:设计不同的“哇时刻”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记录幼儿游戏行为的一种方式。为了改变纯粹记录的现状,我们设计了“实录式”记录表,强调聚焦一个人或一件事,并增设识别与回应策略栏(见表1)。
“实录式”记录表基本以记录游戏行为为主,它的优势在于明确了观察对象,改变了教师以前较为盲目地观察游戏的现象;并第一次提出了“识别”与“回应”策略,旨在鼓励教师去思考幼儿的游戏。
问题:在这样的观察记录中,教师基本以旁观式观察为主,较少互动与参与。我们意识到观察幼儿不仅仅是看,“识别”与“回应”要建立在了解幼儿为什么这么做,是怎么想的。于是,我们又设计了“参与式”记录表(见表2)。
“参与式”记录表能让教师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游戏,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知识、技能、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品质和情绪情感等。教师通过与幼儿沟通和互动,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从而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游戏与表达。
(二)动态式记录工具:使用新科技设备记录孩子的“哇时刻”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教师记录游戏的工具,如用手机可以拍摄照片、视频,录音笔可以录音等,既便捷又利于分享。
1.“照片式”记录
通过手机拍照来记录幼儿游戏瞬间,教师可以发现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变化和创新,同时便于教师进行阶段性对比评价。
例如:在一次混龄活动中,我班的孩子和中班、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设计了他们的停机场,在具体与想象之间建立联系。他们设计了如下几张图(见图1),从他们对图的讨论中我发现:早早是根据生活经验来考虑设计停机场的,浩浩是以一种归属感的形式安排飞机的住处,而龙龙则依据动画片里的情境来设计飞机的停放。至于哪种设计更为合适,我留出时间让他们都去试一试。
2.“视频式”记录
教师利用手机拍摄幼儿的游戏视频,以回放的方式进行经验分享或定格研究。
例如:肉肉小朋友今天开了一家理发店,但直到游戏结束,他只接待了一位客人,匆匆“洗”几下就算完事儿了,其间和客人也没有任何言语的交流。一位观摩的教师心中不禁有了疑虑:肉肉的交往能力只是这样的吗?但是从带班教师的视频中我们看到:肉肉在“张罗”理发店时进行了一系列的交往——他需要一个洗头发的躺椅,便找老师“我要用一下钢琴凳”;需要一个脸盆,他去了娃娃家“这个脸盆借一下”;需要一个吹风机,他去超市“买一個吹风机”……
通过视频记录,我们从肉肉的具体行为中真实地了解了他的交往能力发展情况。视频记录既可以引发幼儿对自己游戏行为的关注,又可以帮助教师仔细提炼和深度分析幼儿游戏行为。
3.“音频式”记录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游戏时的真实情况,我们投放了一支录音笔,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游戏经历或想法。
例如:有一次,张老师无意间打开了小羽的录音,听到她说:“我今天早上和飞飞悄悄在自己的口袋里藏了很多树叶,树叶很好玩,可是等会再去的时候落叶就被清扫光了!”张老师听后,便主动和幼儿一起捡落叶、玩落叶。在幼儿手中,落叶变成了小碗、时尚的眼镜……
二、以《我的游戏护照》为工具,探寻幼儿角色游戏的自主评价
如何支持大班幼儿自主评价角色游戏?如何让大班幼儿有意识地记住自己做过的游戏?在反复思考后,我们设计了《我的游戏护照》这一工具。它适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反映幼儿在游戏中具体、真实的想法,能体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我的游戏护照》需要明确 “由幼儿来设计”“由幼儿来记录”“由大家来评价”。因此,根据这样的实施理念,我们着手了以下尝试:
(一)《我的游戏护照》我设计
为了激发幼儿记录游戏的兴趣,游戏护照先从设计开始。教师向幼儿提出《我的游戏护照》建议后,与幼儿商量“如何在游戏中拥有一份特有的、记录自己游戏经历的个人证件?”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产生了两种《游戏护照》。
1.大众版《游戏护照》
大班幼儿对《护照》有一些生活经验,护照由封面、扉页、主体和封底组成。《游戏护照》的封面经讨论后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模式:姓名、出生年月、自画像等个人信息,并初步讨论出《游戏护照》的雏本(如表3)。
2.个性版《游戏护照》
每个幼儿的自我表现方式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仅仅局限于固定模板的《游戏护照》。有的幼儿会出现如同工作证一样的《游戏护照》,他们喜欢挂在自己的脖子上;有的幼儿不满足于在固定模板上制作《游戏护照》,而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了精美漂亮的《游戏护照》。这样的《护照》设计,凸显了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如表4)。
《游戏护照》与幼儿以后的游戏体验息息相关,它是由幼儿通过讨论、商量而产生的“评价工具”。首先它的产生就是一种突破,其次它的本质就是将评价的权利从教师的手中转给了幼儿,实现了游戏评价主体的真转变。
(二)《我的游戏护照》我记录
每个幼儿的自我表现方式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游戏护照》的运用过程中呈现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尊重幼儿兴趣非常重要,不能让《游戏护照》成为幼儿的一种负担。
1.“游记式”记录
幼儿非常热衷于游戏前和游戏后的记录,他们记录自己的工作去向、记录共同合作游戏的伙伴、记录自己的某个游戏场景……从这些“实录”式的记录中,我们发现幼儿记录的是他们的游戏历程,或完整或片段。幼儿在这样的记录中回顾他们的游戏体验过程,是一次“游记式”的记录。
2.“计划式”记录
幼儿在游戏互动中发现很多游戏都需提前做好准备,于是开始出现了类似于“游戏计划”的记录方式。计划往往包括合作伙伴、游戏分工、游戏所需准备的材料等。这种记录模式的转变,使《游戏护照》开始呈现幼儿的游戏体验与自主学习,也开始出现评价的萌芽。
3.“问题式”记录
有的幼儿在游戏前会和同伴讨论这次游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们称之为“问题式”记录。
(三)《我的游戏护照》大家评
《游戏护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它是在游戏中生成的,又是在游戏中不断动态发展的,是对发展性评价的传承与创新。
1.幼儿评——回顾游戏经历
幼儿基于《游戏护照》进行自主评价是有难度的,从初始階段对游戏行为的自主评价到后续阶段对游戏问题等的评价,这是幼儿进行自主评价的一种突破。但是幼儿在很多时候都出现了无所适从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逐渐明确评价的方法,如回顾在游戏中的关键事件,回顾自己的游戏体验,从而进行自主评价。
2.教师评——对话游戏过程
教师的评价建立在解读与对话过程之中,读幼儿的《游戏护照》,关注幼儿的细节描述,依据幼儿的记录、语言、行为等搜集信息,从多元化的角度去评价幼儿的《游戏护照》。如在游戏“恐龙园”的介绍中,教师是这样评价的:“你们竟然会使用表格来表示每个人不同的工作,太赞了!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你们的表格(意图是想帮助幼儿来发现预设表格时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方式既能激发幼儿对《游戏护照》的兴趣,又能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3.家长评——共享游戏体验
在游戏评价体系中我们加入了家长评价,从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当幼儿将《游戏护照》带回家与家长分享时,当家长听着孩子津津有味地诉说着在游戏中的体验时,家长看到的是孩子的发展。我们请家长对孩子带回家的《游戏护照》做评价,对孩子讲述的游戏体验等做评价,从而让孩子获得来自家长的肯定、支持与鼓励。
三、评价工具的运用,使角色游戏出现惊喜转变
(一)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认知
我们强调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组成评价共同体,把幼儿、同伴、教师等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提升幼儿的自主游戏能力。幼儿作为自我评价的主体,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对游戏的反思与调整,真正发挥自己的游戏主体地位,使得幼儿的游戏更主动,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游戏的小主人。
(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实现了三个转变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实现了三个转变:评价理念由教师视角向儿童视角转变;行为模式从传统评价找不足转变为发现幼儿的优点;评价思维从总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这三个转变帮助教师逐步形成对幼儿游戏行为的价值辨别能力,从中梳理出有效的回应策略,提升游戏指导能力,最终让儿童看到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