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9-09-10蔡黄娟
蔡黄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从幼儿期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与人格的可塑性特点有紧密的联系。现实环境多样且多变,人格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正在形成中的幼儿人格还不稳定,易受环境的影响。幼儿时期虽然不是心理疾病充分发作时期,却是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孕育期。
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而美术活动是幼儿最易接受的艺术教育内容之一。在教学时,我发现幼儿在人格完善中有两个突出问题,要么是过分自信,要么是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我们力图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渗透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既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以此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态度与评价是最重要的“环境”,只有平等、宽松的环境,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1.用“鼓励”来营造宽松的氛围。
细读《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这部分中,“鼓励”一词出现七次。可见鼓励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导性的教育方法。鼓励的内容有极为广泛的包容性,对幼儿良好表现的惊喜、赞赏是鼓励,对幼儿遇到的挫折或造成的过失表示理解、支持和帮助更是必要的鼓励。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事因和其个性。由于生理原因,幼儿注意力并不能长时间集中,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直接批评,孩子的注意力也不可能就此立即集中。因此老师的鼓励非常重要,它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内在动力。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除言语鼓励外,教师一个赞许的颔首,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或是亲切的抚摸,都是鼓励,并且应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
2.用“对话”来营造平等的氛围。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对话”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
首先,在美术活动中师生应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除教授一些必要的技能技巧外,千万不要指挥幼儿按照成人的意图进行绘画,当我们要求孩子认真听讲的同时也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倾诉和表达的空间。
其次,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对话、交流。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大多带有直觉的成分,这种直觉往往转瞬即逝。留出充足的时间可以让幼儿彼此互动与欣赏,在同伴的作品中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另外,在对话过程中传递“平等”的讯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充分利用肢体与非肢体语言,如需要交流时,老师可以蹲下来或坐下来,采取与幼儿平视的角度。因为老师俯视的姿态会给幼儿不由自主的压迫感。与幼儿平视,这种压迫感就自然消失了。
3.用“信任”来营造自由的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关于人的倾向性的研究表明:人生来就有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倾向,并且有发展潜能。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和必要的指导,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并留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活动的时间和自由。在这种自由状态下,孩子们不但不会降低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会以更高的热情参与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维持,主要是以处于中间层次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为条件的。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幼儿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他们形成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每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主要通过“拼集式创作”这一简单易行又符合幼儿特点的途径。所谓“拼集式创作”即确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创作时由个体自由发挥、主动思考,最后将大家的作品集合成一件大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能充分发挥个性,又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还培养了幼儿社会群体观念。
在“拼集式创作”过程中教师的协调将起到重要作用,譬如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特征、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有意识的调配,这样能使幼儿意识到各自才能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合作。
三、改变评价方式与内容
1.让幼儿变“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
在幼儿园,传统型评价以教师为主,幼儿参与得很少,显得比较被动,这主要是因为幼儿习惯了教师评价而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评价。如果能引导幼儿去积极地发现同伴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也能成为主动型的评价者。
有的孩子评价他人作品时带着一定的利己心理,希望由于自己说别人画得好,这个人也能说自己的作品好;有的孩子出于“朋友义气”,因为某人是自己的好友,就说他画得好;还有些心高气傲的孩子不太愿意去看别人的作品,甚至故意耻笑人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引导并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地去评价他人作品,并传授一些评价方法,这样孩子就会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客观对待同伴的付出。
2.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以往的评价侧重于知识点,主要放在幼儿具体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新《纲要》则更多地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验。以往教育内容是具体的知识菜单,评价是看幼儿对菜单的掌握情况,现在《纲要》中教育内容更多地考虑到“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单一的评价内容仅关注认知结果,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而多元评价则涉及所有领域,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也涉及幼儿学习的情感及倾向,并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如果是个体为主的美术活动,可以请幼儿说说自己作品中最棒的地方,或是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如果是合作性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与同伴有交流,是否有互帮互助行为、谦让行为等都是评价的内容之一。
四、接纳幼儿作品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也就是说,别人这样看待我们,或者我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怎样看待自己。
而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达表现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科学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美”的答案却有许多。其实,每个幼儿都是“画家”,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而是不会按成人的方式表达。如果我們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和幼儿的作品。在和幼儿互动的时候,实际上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促使幼儿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
1.对于孩子的作品,要给予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教师的赞美常常能引发孩子的自信,然而,口头赞美若不能具体地以孩子的表现为基础,再美丽的话语都显得空洞虚情。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你的画很有想法”“你选择的色彩非常鲜艳”“今天你的画面布局真的与大家的不同”等才是孩子们既爱听又可以受启发的。
2.保护每一位幼儿的自信心。
每一位孩子的作品我们都应该给予其展示的机会,因为对于好多幼儿来说自己的作品是很漂亮的,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否定它,而是给其提供同样的展示机会。我们画天空一定是蓝色的,画太阳一定是红色的,我们的思维已局限在事物的本身特征这一个大框里,但孩子是纯真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奇特的。在孩子的笔下,天空、太阳、花草等一切都有了生命,有了思想。我们成人不但不应限制幼儿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奇特想象、奇特思维,而且应该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充分发掘幼儿的潜力,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培养幼儿自信心,使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