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伴随孩子快乐自主成长

2019-09-10徐延青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约创设材料

徐延青

一、空间规划,从固化到灵活

1.有舍有得,追求空间设置的合理性。

针对幼儿人数多、场地小的现状,巧妙安排游戏区域,缩小集体教学区。充分挖掘室内可用空间,通过移动玩具柜、地垫或标志(如纸板、编织物等)清晰地设置区域,同时充分利用墙壁、角落作为区域活动自然的空间屏障,在各区域之间留下明确的通道和充分的进出空间。对班级原有的矮柜进行一定的布置和利用,原来的矮柜就是单纯地用来摆放物品,现在将充分利用矮柜的平面、侧面和背面进行布置,让这些面都发挥其作用,变成孩子操作的空间。教师逐渐认识到区域空间的改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通过开放式区域的设置,更好地满足孩子自主活动的需要。

2.合理利用走廊空间。

在走廊最宽阔的地方设置幼儿最喜欢的建构区。充分利用二楼走廊墙壁创设幼儿喜欢的涂鸦墙。在相应狭窄的过道堆放幼儿能自主选择所需的游戏材料,按意愿玩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在走廊设置公共区角进行同年龄段混合游戏,公共区域的创设,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游戏时,幼儿自主协商制定规则,并将规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粘贴在区域中。由于这些规则都源于幼儿的自主协商,因此幼儿能够较好地内化这些规则。

3.拓展幼儿游戏空间。

为了弥补活动空间不足的缺陷,我园招生时控制招生规模,由原有八个班级缩到七个班级,将教室改建成创意美术室、建构室、幼儿图书室等专用室。教师根据有限的空间,尽可能把可以利用的角落变为幼儿可以自由游戏的天地,如班级的教师办公室创设成了温馨的图书角。拓展和创设户外区域游戏空间,利用户外小天井,开发和创新幼儿游戏内容。

二、班级规则,从权威到民主

1.尝试自我管理的常规。

教师尝试以“满足儿童的需要”为切入口,让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在“班级公约”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以往的班级公约存在“教师设定规矩和要求多,孩子参与少,呈现方式高高挂起,永不改变”等问题。并且每个班的班级公约的内容差不多,导致班级公约仅仅是一种形式,体现不了班级真正要解决的问题。班级公约只是为了方便老师管理,而不是为了方便幼儿的自主活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课程游戏化精神,教师和幼儿对班级公约进行了调整。

首先,让幼儿决定公约内容。为了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意愿,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与幼儿聊班级公约的话题,并从中梳理了幼儿关注的两大问题:一是哪里需要公约?二是公约的内容有哪些?其次,让幼儿参与制作过程。以往制作班级公约的时候,教师会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来画标志,如“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幼儿看上去参与了制作,其实还是教师意愿的体现。为此,在新的班级公约的制订过程中,老师鼓励幼儿利用自由活动时间来制作。在此过程中,幼儿相互协商怎么做,标志怎么画。完成后,教师请参与制作的幼儿进行展示陈述,其他幼儿可以给出修改建议。虽然标志不是很精美,但是只要幼儿认可,就可以成为公认的标志。这加深了幼儿对班级公约的认识和理解,避免了幼儿“不知道班级公约是什么”的现象。最后,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公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班级公约中,除了幼儿自己讨论出来的内容外,还另辟了一块“自留地”,幼儿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主增加管理的内容。如幼儿发现小椅子排得不整齐;入冬后,衣物开始增多,摆放凌乱,需要管理员;等等。自主增加的管理内容,可以随时进行更换和替代。从“你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的转变过程中,幼儿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可以看到,幼儿在自我改变、自我调整,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主”,从“自主”到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习惯。

2.生活活動快乐有序。

正确、有序、科学、合理的生活活动,对帮助幼儿形成最初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小班的午睡活动中,如何将原本需要教师不断提醒的标准要求,转化为幼儿自主自觉的行为呢?床头上的大头贴、床底下的“小鞋子的家”帮助幼儿迅速准确地找到位置;“穿、脱衣服示意图”为幼儿自主学习、自理生活提供了线索和支持;而枕边上的“小笑脸”不仅解决了右侧卧睡的难题,还让孩子们在愉悦情绪的包围中安静地进入甜甜的梦乡。再如手纸使用提示图,饮水提示图,洗手、擦手步骤图,接水区、饮水区划分线等,让生活中的规则变得温馨快乐。

三、主题墙设,从零散到整体

以往主题墙的呈现重形式轻参与,无论从环境创设的高度、意图等方面都未能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精神。经过反复的学习、讨论、尝试、改进,教师们扭转旧观念,本着“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把原有过高的墙设往下落,让主题墙设积极与幼儿互动,共同与幼儿创造一片欢乐天地。

1.主题墙创设发挥其教育功能。

除了在布局合理、色彩协调、构图精巧、审美价值上精心设计和思考外,教师将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当前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大班主题墙“种子的秘密”活动中,教师发现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缺乏丰收的经验。于是,便采集许多农作物的果实与幼儿一起设计成大树来布置主题墙,将丰收的经验带到教室。随着主题的深入,家长带领孩子收集各种豆类的种子进行了种子贴画,教师在活动中不断与幼儿交流、讨论,生成了种子旅行记和植物变形记等活动。当一件件作品呈现在主题墙上时,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主题墙创设发挥其变化功能。

主题墙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师生在共同创设主题墙的时候,要善于留白,以便适应幼儿兴趣需要而变化。如,大班主题活动“大家来运动”,在创设主题墙前,我们发现进入初冬季节,幼儿对身体运动很感兴趣,因此引导幼儿了解身体与运动之间关系,以计划表的形式让幼儿分享一周运动计划和执行情况。在创设主题墙的过程中,引发了幼儿对动物运动和人类运动探究及兴趣,并延伸到幼儿在幼儿园的运动。幼儿用剪贴、绘画的方式制作出各自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这些作品深深吸引着孩子,主题墙成了幼儿交流的场所。最后,通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各类运动活动,激发了幼儿热爱运动、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主题墙在一步步地反映着主题内容,也动态展示了幼儿学习轨迹。

四、材料投放,从无序到有序

1.改造原有仓库为师幼活动的材料资源库。

首先,我们重新规划材料资源,将原有的两个杂乱仓库及楼道口、操场旁改建为材料资源库。三楼材料资源室主要是教学资源、高结构的道具材料等。二楼材料资源室主要是低结构材料,以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自然材料和常见物品为主。一楼楼道下及户外操场分门别类摆放户外活动的器械。在幼儿园门厅以年级组为单位放置3~4个废旧纸箱,箱内的资源材料由师幼、家长共同收集,将材料进行分类,并贴上了相应的标签,以方便师幼在教学中取用。

2.通过合理规划让幼儿游戏材料归放更有序。

以往教师材料投放追求“丰富多样”,不研究幼儿是否需要,活动区材料的设计和投放缺乏层次性、操作性。为此,教师进行了改革。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游戏需要设置不同内容的游戏材料架,教师对各游戏材料进行分类,制作对应标志,小班采取图片对应、中班幼儿自绘简单图形、大班图案加文字。幼儿游戏时按需取放,满足不同幼儿游戏的需要。在各班区域材料摆放中,教师有意识地按照各区材料的性质进行分类。如科学区材料分为实验类、观察类、测量类、制作类。数学区分为益智类、数学类,并贴上图文并茂的标志。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幼儿主动有序摆放材料创设条件,并清楚地了解自己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该做哪些工作,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社会秩序感。

课程游戏化的建设过程,就是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过程,也是教师迎接挑战和逐步提升专业水准的过程,更是为儿童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创设环境的过程。我们在课程游戏化建设道路上,不断努力着、前行着,让我们的课程更符合孩子发展需要,促进其自由、自主、愉悦地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公约创设材料
图书借阅公约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可爱的小瓢虫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