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拉萨的藏汉民族团结

2019-09-10王欣竹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关系社会转型

摘 要: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经过漫长的过程形成了现在的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转型进程,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西藏地區的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藏汉之间的民族接触机会与日俱增,二者间的交流互动达到史无前例的情况。本文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现有中西文献进行概述,简述民族理论和民族关系的衡量体系,作者选取拉萨市西郊安居苑小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方法为个案访谈,调查主要围绕民族意识及国家意识、民族风俗及语言、民族杂居交友及通婚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下藏汉民族关系的现状。

关键词:民族社会学;民族关系;社会转型;藏汉关系

一、概念界定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

社会转型概念源于西方结构功能学派,是现代化理论的经典社会学思想,社会学学者们用社会转型来描述一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结构性转变。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类型到现代类型的转变,从国家到民族都会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

大陆学者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首次提出并系统地阐释社会转型理论,他认为社会转型是除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这两只手外,第三只影响中国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手,他认为社会转型是宏观的整体结构的转型。[1]我国社会学者郑杭生认为,社会转型理论是主张传统和现代对立统一的现代化理论,他提出“社会转型度”用以衡量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代化程度,“社会转型势”用于衡量社会转型能力、态势、趋势的不均衡。孙立平提出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总体性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型,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2]

(二)民族的概念

马戎认为民族在西方国家通常表示政治实体。2005年我国重新定义了民族这一概念,将“民族”解释为“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民共同体”,认为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马戎认为应该将中华民族称之为nation来对应西方概念中的民族,而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可以称之为nationality或者ethnic groups。[3]

(三)民族关系

民族或族群关系是指“多族群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韦伯认为不同种族在相处过程中产生排斥和矛盾是自然现象,而大部分社会学家也都认为冲突是民族关系的常态。[4]国内的学者对于民族关系有多种论调。民族关系是指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在利益分配时产生的关系,关系到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权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5]

二、民族关系分析框架

马戎提出在研究民族关系时的八个变量指标: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异、人口迁移、居住格局、交友情况、族群分层、族际通婚以及族群意识。[6]民族学在衡量民族关系时普遍使用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两个指标,二者相互联系。民族偏见增强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引起民族偏见。民族认同是个体对本民族的归属、认同和依赖感,一般在两个或多个民族出现交集的时候这种认同感才会凸显出来。[7]通过民族偏见和民族认同这两个指标可以较好地计算出两个民族的关系。

三、社会转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从国家体制政策的格局来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藏区社会形态开始了全面的变革,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首,又引发了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思想价值的文化变迁,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汉藏间的民族融合,如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居住格局和族际通婚等,国家的体制政策是这种变迁主要动力。我国在政治上进一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加强法制建设,教育资源同样向民族地区倾斜,教育工作向培养民族经济建设类型的人才转变。

首先外来文化需要满足本民族文化的需要。如果外来民族文化能够促进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提高生产,改善本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如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那么这种外来文化更容易被本民族所接受,即文化的实用性。此外,外来文化传播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影响了本民族文化对其接受程度。如果外来文化以强制的方式传播,不尊重或否定当地民族文化,无论外来文化是否具有上文的实用性,都很难被本土文化接受。相反若在历史上本民族文化一直受益于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现在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会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传播。

四、拉萨市西郊安居苑的藏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

作者选取了拉萨市西郊安居苑小区的部分居民和工作人员共计5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藏族39人,汉族18人,从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的角度对藏汉两族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内容包括拉萨市区两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对彼此语言的使用程度。虽然拉萨市藏族的民族认同感比汉族更强,但是两个民族的国家意识都高于民族意识。在对方民族语言使用上,藏族对汉语的使用率远高于汉族对藏语的使用率,大多数藏族有意愿或出于工作生活的需要主动学习汉语。而两个民族对对方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包容也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总而言之,出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二者都会主动与对方交往交流,藏族与汉族相比有更加理解对方民族并且有更强的交往意愿。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拉萨的藏汉民族关系在总体上的态势是友好而积极的。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

[2]孙立平,王汉生: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

[3]马戎: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4]马克思·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董博文:中国社会转型中民族关系的调控与变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

[6]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苏发祥,包美丽,乔小河:从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视角解读民族关系——西藏城镇居民汉藏关系分析[J];中国藏学,2019

作者简介:

王欣竹(1997)女,辽宁大连人,中央民族大学2015级社会学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民族关系社会转型
全民体育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双城记》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捉箐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