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探究

2019-09-10阮志芳

速读·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形势教学改革

摘  要: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鉴于预科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预科大学语文改革方向:细化语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加强自我修养等,为提高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做出了有效探索。

关键词:新形势;预科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人们构筑心灵世界,传承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必要基础,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并掀起国学热潮,各大高校纷纷设立国学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界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亦愈发急切。而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是介于中学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层次,它的教育特点既有“补”中学基础知识的性质,又要“预”大学学习理念和方法的层面。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除了仍然肩负主干课程的重任,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多的体现了由中学向大学过渡的桥梁纽带作用。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来在民族预科语文课堂的实践教学经验,深入探究民族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法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推进国学复兴和今后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做好理论准备。

一、切实准确的语文定位新观点

民族预科学生是少数民族的大融合,大多来自恩施、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蒙古新疆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较差,甚至语言交流也存在问题。这种情况要求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为起点,侧重补习学生高中阶段薄弱的知识和能力,强调预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与此同时,兼顾学生审美和研究能力,为他们更快更好地向大学本科教育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以补为主,补预结合”的方法定位。

作为一门课程,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准确定位:既要摆脱中学语文课程原有的程式,避免落入“高四”语文的尴尬处境,同时,又不能跃入本科中文专业课程的轨道,随意拔高预科语文教育的目标。须知高中语文教育和大学语文教育差异甚大,不简单在于文学层次上的由简入难,更主要在于由于高考体制的压力、应试教育的危害,高中语文课程实际上成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课程;而大学语文课程重在培养文化素养,强调人文性。可见,从中学进入大学在语文知识的衔接上是存在“鸿沟”的,这一点正好映证了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深入专攻的课程设置新理念

教学大纲中对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这样概括:“使学生通过研讨学习、拓展阅读等环节,强化中学阶段语文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提高对优秀汉语文章的鉴赏力,体认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水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简言之,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强调语文的育人功能。为避免出现只突出阅读能力而弱化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能从两个方面专项培养,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我们把语文细化为文学作品鉴赏和汉语与写作两门课程。不仅在广度上强调了全面具体,既补充了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又兼具向大学学科专业深化的特点;还在深度上从简入难,逐层深化,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起到启迪心智、提高综合素质的效应。

这一理念也应成为预科大学语文在编选材料方面的核心理念。汉语与写作使用的教材从基础的汉语拼音为学习起点,到普通话表达流畅;从字词义的理解到句子语法规范的传达,最后组织语言精确写作,体现了知识结构的阶梯性层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真正实现了由基础知识型向能力应用型渐变的飞跃。文学作品鉴赏的教材采取题材与文体相结合的方式,从现当代文章、古代文章、诗词部分和西文快译等版块中,将相似的美文比较排列,既有对中学知识体系的涉及,又有着眼于审美欣赏的熏陶,深受学生喜爱欢迎。美中不足的是《大学语文》并未着重体现民族特色,教材所选择的文章汉族作家作品较多,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入选不足,比较褊狭。因而,为了在预科语文课程中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特色,让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应适量增加一些少数民族的经典作品,譬如可以选取比较全面地反映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的作品,大力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提高学生兴趣、丰富學生视野;同时增加写作课程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高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放有序的教学实践新体系

我校预科教育一直坚持分科授课、分级教学的模式,并取得了突出显著的效果。这种改革的好处在于可以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因材施教:比如文科生的阅读鉴赏课程、写作训练课程齐头并进,理科生则以写作训练课程为主、普通话表达与交流为辅,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虽然授课侧重点不同,授课形式也不同,但教学效果都收获了丰硕的成绩。

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秉持“大语文”原则进行改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交相结合;由教师“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教学互动,由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到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探索式、作品吟诵式、演讲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为突破口,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为手段,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如今,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成为预科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影视、声音、图片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从而能活跃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中本着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现实化的原则,寻找生活中的实例或典型的案例与之契合,以通俗易懂,幽默形象的语言讲给学生,力求深入浅出。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学生既易于接收知识,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需要自主性创新意识,所以可根据各课程的特点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如阅读鉴赏课,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以制件课件的形式进行研读,从资料搜集到课件内容设计,整个过程都由学习小组自主完成,之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授;或者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书籍或文章,学生自行选择阅读,最后通过互相交流之后形成文章等。研究性学习在写作课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围绕预科生学习、生活状况等熟悉的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再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活动、模拟法庭等充分巩固课堂知识,激发积极向上的学习潜能。

四、与时俱进的教师素养新设想

一个时代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形态,它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我们的课程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寻求突破,颠覆传统,强化与现实的联系与结合。实践证明:预科大学语文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任课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师个人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才能取得新的进展。

教学理念的转型迫使教师必须转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教师是一系列改革的最后一环,理念的切合实际与否最终要由教师来实施、实现和评价。教师必须在学识素养、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道德情操、精神情感上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外,教师自身也必须进行自我突破,不断学习,特别是行业知识的补充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梳理、贯通、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帮助学生既与中学衔接,又能在预科阶段拓展知识领域,熟悉大学的学习方式,为顺利进入本科学习奠定基础。总之,作为预科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兼顾课程的人文性与实用性,让大学语文教学贴近专业、贴近行业、走进生活、走进学生,永远焕发出汉语言的魅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坚定的前行着。我们深知,改革预科语文课程,是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培养面向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作者简介

阮志芳(1983.12—),女,湖北枝江,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新形势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