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英烈刘伯坚的三封“绝命书”

2019-09-10郭红敏

侨园 2019年11期
关键词:烈士

郭红敏

曾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要职的刘伯坚,被毛泽东称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他介绍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1935年3月21日,留在江西中央苏区的刘伯坚被国民党杀害,他在狱中写下三封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绝命书和《带镣行》等血泪名篇,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刘伯坚夫妇育有三子,为了革命他们将三子全部送人。1979年5月,在父母牺牲44年后,三兄弟才首次相聚。小儿子为了报答养父母的恩情,在闽西当了一辈子农民。

领导著名的“宁都起义”

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龙岗镇龙岗社区,有一座占地600余平方米的老式穿斗木结构民居。1895年1月9日,刘伯坚就出生在这个小商业者家庭。

刘伯坚早年就读于万县川东师范、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他赴欧洲勤工俭学,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1年初,刘伯坚参加了由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學会,与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人一起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他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发起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

1922年刘伯坚转为共产党员。同年,他和熊未耕介绍聂荣臻加入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刘伯坚和赵世炎介绍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并担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3年。

1926年春天,冯玉祥到苏联考察,他竭力邀请刘伯坚回国任职。经党组织同意,刘伯坚回国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1926年9月16日,冯玉祥在绥远五原发表革命宣言,誓师北伐。

刘伯坚在西北军任职期间收获了爱情,他结识了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任职的小他11岁的王淑振,1927年3月二人结婚。

王淑振出生于陕西三原,1920年进入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是西安有名的才女。1927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她在上海济难会工作,1930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科长,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投向国民党。1927年7月,刘伯坚转移到武汉与周恩来见面。遵照党的指示,他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8年夏,党中央派刘伯坚再赴苏联,与刘伯承等一同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其间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刘伯坚回到上海,第二年进入江西中央苏区。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刘伯坚当选为中华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工农红军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随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

1931年7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命令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进攻赣北宁都,而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等将领非常同情红军。为了策反二十六路军起义,中央军委派刘伯坚前往。

1931年12月14日,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宁都宣布起义加入红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这支部队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刘伯坚担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不得不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刘伯坚由于受王明“左”倾势力的排斥,被迫离开红五军团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武装斗争。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

三封绝命书催人泪下

刘伯坚留守中央苏区期间,与陈毅、项英、陈潭秋、瞿秋白、何叔衡等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3月初,刘伯坚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唐村指挥部队突围时被捕。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和引诱劝降,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英勇就义,时年40岁。

在狱中,刘伯坚写下了传诵至今的血泪名篇《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抒发了他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

1935年3月9日,刘伯坚从今天的赣州市赣县区韩坊乡被敌人押送到赣州市大余县国民党粤军第一军军部监狱。3月11日,国民党粤军将刘伯坚从监狱押往设在县城的国民党第六绥靖区公署提审。当晚,刘伯坚写下了《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1935年3月13日晨,刘伯坚在《移狱》中写道:“大庾狱中将两日,移来绥署候审室;室长八尺宽四尺……狱中静寂日如年,囚伴等吃饭两餐……瓦雀生意何盎然,我为中国作楚囚;夜来五人共小被,脚镣颠倒声清脆;饥鼠跳梁声啧啧,门灯如豆生阴翳;夜雨阵阵过瓦檐,风送计可到梅关;南国春事不须问,万里芳信无由传。”

1935年3月19日深夜,刘伯坚在狱中写下了《狱中月夜》:“空负梅关团圆月,囚门深锁窥不得;夜半皎皎上东墙,反影铁窗皆虚白。”

在狱中,刘伯坚给妻子王淑振和兄嫂写下了三封感人至深的绝笔信。

第二封信写于1935年3月16日,内容是:弟在唐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曾有遗嘱及绝命词寄给你们,不知收到了没有?信中说:“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热血不是空流了的。”

三封遗书中,最为感人的是刘伯坚写给妻子的绝命书。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上刑场前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事业。我葬在大庾(今天的大余县)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刘伯坚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如今,刘伯坚的著名诗词《带镣行》和他给兄嫂、妻子的遗书,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周恩来对刘伯坚写下的遗书评价很高:“这些遗作,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里流血牺牲的烈士给他的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

让人唏嘘长叹的是,王淑振并没有收到丈夫的绝笔信。就在刘伯坚牺牲前几天的晚上,受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部在长汀县四都乡西面的姜畲坑将29岁的王淑振秘密杀害。刘伯坚的绝笔信几经辗转,终于转到王淑振的嫂子梁凤笙手中,被她珍藏起来。

为革命将三子送人抚养

刘伯坚夫妇育有三子,大儿子刘虎生,二儿子刘豹生和三儿子刘熊生。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严峻的形势,出于安全考虑夫妇俩忍痛割爱,将三子送人抚养。

刘虎生,1928年2月出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中,得知刘伯坚烈士有一个儿子寄养在西安,便立即派人寻找。当他从梁凤笙手中接过刘伯坚的遗书时,表情凝重。1937年6月,刘虎生带着周恩来的一封亲笔信奔赴延安。

在延安,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蔡畅对刘虎生疼爱有加。一次,刘虎生得急性坏血病,蔡畅急得直哭,她说:“刘伯坚有三个孩子,我们只找到了一个,一定要治好虎子的病。”她请来在延安的著名苏联专家阿洛夫会诊,在场的护士献出了1400毫升鲜血才留住刘虎生的命。

1945年10月,聂荣臻提议刘虎生去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学俄语,为留学苏联做准备。1948年,刘虎生赴苏联学习,1955年从莫斯科机械学院毕业后回国,一年后便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几年后,他被评定为高级工程师,先后在五机部、科技部等单位工作。

1983年2月13日,陈云邀请刘虎生和瞿秋白女儿瞿独伊等9位烈士子女到他家中过春节。陈云深情地说:“你们的父亲都是建党初期的党员,参加革命比我早,是我的老前辈,其中有的还直接领导过我。”令人惋惜的是,2002年刘虎生去世。

刘伯坚生前最挂念的就是二儿子刘豹生。中央红军长征时,刘伯坚将年仅3岁的刘豹生寄养在今天的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郭溅姑家。临走时刘伯坚对郭溅姑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回来接我的孩子,我会好好报答你老人家,如果我牺牲了,我这儿子就做您的孙子。” 为了保住革命火种,郭溅姑将其改名“邹发生”。

1949年夏天,周恩来派人从江西瑞金找到刘豹生并将他带到北京。1953年,刘豹生考入北京101中学,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8月考入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航空工业某研究所,后为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参加上海市长宁区关心下一代协会。

刘伯坚夫妇最小的儿子生刘熊生当年被寄养在福建省连城县芷溪村黄家时还不满4个月。为了日后能够找到儿子,王淑振留下一纸:“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将其抚养成人。虽长大在黄家承前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恩深不可忘,任要继续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

后来,刘熊生养父黄荫达被杀害,养母邱满菊历经磨难,将刘熊生拉扯长大。1953年8月,上高一的刘熊生被党组织找到。为了报答养父母的恩情,他当了一辈子农民。2001年刘熊生去世。

1979年5月,在父母牺牲44年后,刘虎生三兄弟才首次相聚。在北京,年近半百的三兄弟抱头痛哭。但这三兄弟的记忆加在一起,都无法拼出父母亲完整的音容笑貌。

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是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和百万人口大县。如今,刘伯坚烈士仍是该县人民值得骄傲的历史名人。

昔日的战友和上级领导曾对刘伯坚评价很高。1938年,毛泽东为刘伯坚题词:“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冯玉祥生前所写《我的生活》一书中这样评价刘伯坚:“他工作认真废寝忘食,工作有特殊成绩我很佩服他。”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曾赋诗怀念当年刘伯坚于都河惜别之情:“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鄄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1983年冬,平昌县委、县政府遵照胡耀邦总书记“应该为刘伯坚烈士树碑立传”的指示,在平昌县城北侧的佛头山半山腰修建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安放着烈士的汉白玉雕像,馆内珍藏有烈士生前的珍贵照片、遗物、亲笔书简等1000余件文物。

之后,刘伯坚纪念馆先后经过两次改扩建,2006年投资700多万元重新规划选址修建了刘伯坚生平事迹陈列馆,2012年投资2.5亿元改扩建,扩建后的刘伯坚纪念园面积扩大到20公顷,新建了少年伯坚文化墙、伯坚诗词碑、红星广场、足迹广场、800米红色文化长廊、120米星火长廊和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园等设施。

1984年,当地政府在平昌县城江阳公园修建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1986年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参加纪念碑落成典礼,国务院总理李鹏发来贺电。

纪念碑高23.55米,绽开的白玉兰花碑体寓意“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含苞待放的花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碑体正面是邓小平题写的“刘伯坚烈士紀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座后面是曾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黄镇花费3个月时间撰写的碑文。

坐落于平昌县龙岗乡的刘伯坚烈士故居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鹏为故居题名。因故居房屋年久失修,烈士早年用过的遗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地方政府于2005年10月启动了刘伯坚烈士故居修缮工程,同年12月19日竣工。

大余县人民没有忘记牺牲在县城北郊金莲山的刘伯坚烈士,1972年,大余县人民于金莲山修建了刘伯坚烈士墓,墓冢为长圆丘状,四周有半圆形过道护墓。

1992年初,大余县政府又在刘伯坚烈士墓前立起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及塑像,水磨石墓碑上书“刘伯坚烈士之墓”字样,碑左右两侧镌刻碑文4块;塑像正面镌刻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刘伯坚烈士永垂不朽”,两侧镌刻烈土的《带镣行》《移狱》诗篇。

1991年,平昌县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碑)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2月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现在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猜你喜欢

烈士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无名烈士祭
关于做好烈士寻亲工作的浅思考
烈士回家
鼠国要上天之离你十五米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第三批36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