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挥之不去的灯影记忆

2019-09-10李阳

侨园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演皮影戏皮影

李阳

我生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一个小山村,那时候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如果赶上了谁家放场电影或演场皮影戏,都足以成为伙伴间最兴奋的话题。研究生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奔波于田野,用我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去搜寻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艺术遗珍。有时候,回忆起上山下乡的日子,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凌源调研皮影戏时的所见所闻,我想这或许也是因为皮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最深刻、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吧。

巧遇持续三十余年的皮影约会

在凌源,每年夏天最好的消暑活动,就是“凌源之夏”皮影公演。我们在2011年调研凌源皮影戏的时候,刚好赶上皮影戏公演。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凌源市邮政广场附近的一条胡同里,皮影戏依旧演得热闹。急促紧凑的锣鼓点和着高亢激越的唱腔,飘荡在夏日的夜空。戏台下,观众三三两两地聚成一堆,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坐着自带的小板凳,一直延伸到胡同口。

观众告诉我们,每天晚上7点半到10点半,这里都会上演三个小时的皮影戏。从1988年开始,皮影公演就成为“凌源之夏”文化艺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常会持续一个月左右。这些年,群众呼声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皮影演出一度延长至75天。

“延长时间主要是观众的反响不错。”凌源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尹占民说,皮影公演已经成为当地人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场演出巷子里都挤满了人,“来得晚了,挤都挤不进来。”观众大多是头发斑白的老年人,有的看见尹主任一行过来,还热情地打了声招呼。看得出来,尹主任也是这里的常客。

皮影公演通常是几个班子轮流演。我们调研时看到的皮影班子是凌源当地的永兴皮影团,他们当年要演出15天。在班主马金武的引导下,我们有幸走到了皮影戏演出的后台一探究竟。除了影卷、影人、唱腔、锣鼓、四弦等常见的皮影用具外,还增加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台电脑是专门负责演出字幕的。”马金武说,在城镇演出的班子一般都配有字幕机。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扩大市场。老观众听唱词都没问题,年轻人就看不懂了,听不懂剧情就会失去观赏的兴趣,因此凌源当地的皮影班都配备了字幕机。“这个新设备对市场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现在凌源皮影的观众基本上能达到老中青相结合了,而我们在唐山演出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可都是老年人,所以,在凌源能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皮影,这可是个不错的现象。”

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传承基础

我们的调研,往往是带着一种悲观的基调走下去,实地了解城镇化进程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但在亲眼见证了凌源皮影戏的繁荣景象之后,我们对凌源皮影戏的调研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将视角从“查找问题”调整成“总结经验”。

凌源位于辽、冀、内蒙古三省(区)三县(市)交汇处,自古为商贾云集、经贸发达之地,因此吸引了大量关内移民,尤其是河北的皮影戏班、皮影艺人常迁徙至此撂地演出,久而久之皮影戏便在凌源地区渐渐兴起,并发展成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

“解放前凌源城影戏连台。正月十五唱“灯会影”,三月三唱“祭河神影”,四月二十八唱“娘娘影”,五月初五唱“雹神影”,五月十三唱“关帝影”,六月二十四唱“龙王影”,七月七唱“喜鹊影”,马下骡驹唱“骡子影”,庆贺丰收唱“喜庆影”,因事许愿唱“愿心影”,为老人祝寿唱“庆寿影”……当时流行的一个顺口溜叫“过节听不上灯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过年看几场灯影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调研过程中,有当地的老人回忆说,凌源曾经有很多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影班为荣,在这种情况下,皮影艺术空前发展,能人辈出。凌源有关部门曾对皮影戏发展情况做过统计:1958年,当时凌源人口不足40万,竟有影箱120个,职业艺人、半农半艺及业余骨干400多人。以瓦房店乡为例,当时共有12个生产队,每个队都有业余皮影班,农闲或逢年过节就可搭台唱影。

“我们当地人就愿意看皮影,文革那段时间,皮影不让演了,影箱子也毁了不少,但老百姓心里还记着呢。”当地人对皮影戏的情有独钟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即便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凌源当地仍然有14支皮影班子、120多名艺人常年从事皮影演出。皮影戏在凌源持续着它的繁荣。

长在骨血里的文化自觉

“凌源人无论是以影为生的艺人,还是政府职能部门,他们对皮影戏的喜爱是长在基因里,连着骨血肉的。”这是我在调研之后的最大感触。他们把这种喜爱之情寄托于精神世界,也付诸于实践之中。

从政府层面来看,国家是2005年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凌源积极响应,率先在朝阳地区成立第一个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特聘3名皮影方面的专家专门负责皮影项目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2006年,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凌源皮影榜上有名。“凌源作为皮影艺术之乡,皮影就是我们向外宣传、介绍凌源的最好名片。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市财政更是每年都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影班、表彰先进影人、开展送皮影下乡等活动,全力促进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凌源皮影戏的抢救、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凌源已经收藏并整理的中国北方皮影戏传统及现代影卷(剧本)有300余种,共计3300余卷;并成功拍摄了传统皮影戏《青云剑》(70集)、《珍珠塔》和《五峰会》;凌源还编撰出版了《凌源皮影唱腔选》《凌源皮影音乐简介》《凌源皮影艺人小传》《凌源皮影志》等多部皮影专著。

除了政府的保护行为外,当地的影人影匠更是一直致力于自觉传承的工作中,对凌源皮影戏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在调研中一共走访了2位国家级传承人刘景春和徐积山,2位省级传承人于振声和许子林,1位市级传承人于化臣和6位主要艺人黄宝艳、于海明、马金武、范艳超、赵恩贺和王攀。他们各有侧重和绝活,是众多皮影艺人的代表,也构成了凌源皮影戏项目老中青三代的梯级传承队伍。举几个实例,国家级传承人刘景春,是“50后”生人,擅长皮影配乐,由他组织排演的皮影戏节目多次获奖,奠定了凌源皮影戏的艺术地位;省级传承人于振声,“30后”生人,专攻影人雕刻,曾举办“于振声师徒皮影雕刻艺术展”,极大提升了皮影艺术品的品牌效应;还有“80后”艺人范艳超,不仅能唱影、会刻影,还组建了自己的皮影班“旭日皮影艺术团”,在承继传统的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青年皮影爱好者加入保护队伍。

从事非遗保护工作近十年,这十年间我参与了无数次的专题调研,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次都算得上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是因为在调研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既有对文化遗珍的赞叹、对匠人精神的敬意,也有因乡村发展而衍生出的民间文化保护之急和生存之忧,但我仍愿心怀希冀,希望每一种手艺、每一门艺术都能生生不息,传承不止,一如皮影戏在记忆里留存的那些美好……

猜你喜欢

公演皮影戏皮影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内蒙古旅游演艺产品发展探析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
安康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