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奉天一路走来

2019-09-10张志平

侨园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顺奉天大鼓

张志平

“刘老六,六老刘,家里有六十六间好高楼,还有那六十六头杠子牛,牛身上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还有那六十六根粗杠轴,还有那……”在沈阳市张氏帅府博物馆举办的非遗展演上,沈阳东北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霍大顺兴致勃勃地演唱起爷爷霍树棠当年在大帅府里给张作霖表演过的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绕口令》,年逾七旬的霍大顺精彩的说唱表演引来了现场观众的一片掌声……

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奉天城内的民间艺人在东北民歌、东北小调的基础上,吸收河北等地的相关艺术成分,演化出一种新的说唱形式——东北大鼓。因这种东北大鼓兴盛于奉天城(今沈阳市),又被稱为“奉天大鼓”“奉派大鼓”,1929年随着奉天市改名为沈阳市,如今通称为沈阳东北大鼓。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行的刘世英著《陪都纪略》一书,记述了当时流行于沈阳的二十余种“诸般技艺”,其中,“讲通套、说的妙、大鼓书、梅花调、漫西城、拔高帽、鼓皮紧、使劲造”便是东北大鼓盛极一时的真实写照。

沈阳东北大鼓在表演形式上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件或两三件乐器伴奏演唱,唱词是一种或叙事或代言的韵文,由若干组上下相对的七字句或十字句构成,通俗易懂。沈阳东北大鼓融多家之长为一体,既能演唱子弟书,又能演唱通俗段,兼备京东大鼓的幽默和京韵大鼓的雅致。

东北大鼓主要由文学(故事)、音乐(唱腔)、表演三大部分组成。文学(故事)是它的内容,音乐(唱腔)是它的形式,表演则是它的手段,因此,观众在欣赏东北大鼓时,往往既能听到情节曲折、催人泪下的故事,又能聆听曲调优美、富于变化的唱腔,更能看到惟妙惟肖的表演。在音乐结构上,沈阳东北大鼓属于板腔体,注重整体布局,既有速度、节奏的变换,又有调式、调性的对比,旋律起伏跌宕。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等,还有悲调、怯口调等小调为辅助唱腔,板式多样、唱腔流畅、曲调丰富。

沈阳东北大鼓内容丰富,短段曲目最多时有200个左右,现存150多个,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通俗唱词)三大类,内容多取材于演义小说、民间传说、京剧剧目,中长篇书目约有40部,其中袍带书(讲史书)较多,故事多源于小说、评书、皮影戏、弹词等,也有说书人自编的书目;东北解放后产生了许多取材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曲目与书目,如《董存瑞》《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小二黑结婚》等。草段以民间艺人通俗唱词为主,涉及题材广泛,既有“东周列国段”,也有民国传说的《游湖借伞》《湘子得道》,“爱情段”如《西厢记》《蓝桥会》,以及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小拜年》等,还有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排王赞》《百山图》和文化游戏类的《绕口令》等,在民国初年编写的历史故事段和取材当时生活的新曲目被称为“改良大鼓”,如《民国成》《早婚害》等。

穿越历史的时空,二百多年来,东北大鼓的传承多以师授徒、口口相传为主,兴盛时期曾有一大批优秀的大鼓艺人常驻奉天城(沈阳)。早期的沈阳东北大鼓分为“梅、清、胡、赵”等四大流派,梅青山、清平志、胡鹏飞、赵华枝等四位艺人各传一门,每门下传10字,一辈一字。

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由于东北经济的发展和奉天城市规模的扩大,当时称为奉派大鼓的沈阳东北大鼓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奉天城有一位著名大鼓女艺人,以其婉转优美的唱腔和细腻丰富的表演,被誉为奉天大鼓“鼓界大王”,她就是出生于1900年的刘问霞。刘问霞以演唱《忆真妃》《露泪缘》《宝玉探病》等子弟书短段见长,当时在全国已经很有名气的书法家沈延毅慕其名专程从哈尔滨乘火车到奉天小河沿凝香榭茶社,在观看她演出的子弟书段《糜氏托孤》后,兴奋地当场赋诗一首:“小榭凉亭四面风,荷花初绽俗尘空,英雄儿女伤心史,都付韩娥一笑中。”上海百代公司还为刘问霞灌制了《红娘下书》《大西厢》《刘金定观星》等六张唱片,可见刘问霞影响力之大。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后来成为沈阳东北大鼓大师的霍树棠走上了奉天城的舞台。霍树棠原籍奉天省广宁县(今辽宁省北镇市),幼年家贫,14岁在家乡拜东北大鼓演员冯景和为师,学唱东北大鼓,16岁即登台献艺。霍树棠嗓音宽厚甜润,并善于兼收并蓄,广纳百家之长。霍树棠曾学习过东北大鼓“西城”土调,后又吸收“南城调”唱腔,进奉天城演出后吸收“奉调”唱腔,此后便一直演唱“奉调”。霍树棠有音乐天赋,在唱腔方面很有悟性,他在演出实践中感到原有腔调失于低沉徐缓,遂又融入京韵大鼓和皮影戏的一些声腔,使奉派东北大鼓具有刚健爽朗的特色,在表演上也破除了演唱时目不斜视等清规戒律,做到“稳中有动、动中有静”,生动地表达节目内容。霍树棠在东北大鼓领域自成一家,成为东北大鼓“霍派”的领军人物,被时人评价为“东北唱大鼓最好的角儿”。

1952年,霍树棠作为东北慰问抗美援朝的文艺工作者代表前往朝鲜慰问演出,受到了志愿军将士的热烈欢迎。霍树棠演唱的代表书目有长篇大书《马潜龙走国》《彩云球》和短段《忆真妃》《古城会》《游西湖》《糜氏托孤》《草船借箭》等,尤以“三国”段深受听众喜爱。灌制有《庄子坟》《百年长恨》《绕口令》等唱片。1959年,沈阳市成立了沈阳曲艺团,霍树棠成为沈阳曲艺团演出队队长,还兼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委员。可以说,霍树棠对传承和发展沈阳东北大鼓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霍树棠在沈阳曲艺团工作期间,先后带出了21位徒弟,其中,著名曲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刘兰芳就曾经在18岁时正式拜霍树棠学艺。身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刘兰芳,出身于东北大鼓世家,14岁起先后拜杨丽环、孙慧文为师学习东北大鼓,因为学唱东北大鼓而将原名刘书琴改为刘兰芳。2019年7月18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艺术人才培养”开班仪式上,刘兰芳深情地说:“我小时候的童子功是唱东北大鼓的,如果没有唱鼓曲的基本功,就没有我明亮圆润的嗓子。所以我说书不累声带、不压嗓子,得益于东北大鼓的唱功和讲究的发声方法。”在曲艺舞台上,刘兰芳曾演出《姑嫂救亲人》《千里送婴儿》《王华买爹》《刑场上的婚礼》等反映时代特点的东北大鼓曲目。《忆真妃》《三国段》等东北大鼓短段经过刘兰芳的说唱,焕发出别样韵味。近些年,刘兰芳以七旬高龄积极奔波在东北各地,为传承和弘扬沈阳东北大鼓而不懈努力、发挥余热。

1970年,霍树棠患了重病开始卧床,此时的霍树棠开始对服侍床前的孙子霍大顺口传东北大鼓。霍大顺至今记得,爷爷当时抱着病体,将他编创的沈阳东北大鼓经典作品《杨靖宇大摆口袋阵》一字一句地传授给霍大顺,直到霍大顺把长近16分钟的《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唱得颇具韵味。就在霍大顺还没能深入掌握沈阳东北大鼓技艺的时候,1973年,霍树棠去世了。遗憾的是,霍树棠毕生所唱的120多个东北大鼓段子,基本都没有文谱保存下来。

改革开放后,霍大顺找到以前播放过爷爷大鼓段子的电台,才在他们的资料库里找到十多本老式录音带,都是爷爷的原唱。为了传承沈阳东北大鼓艺术,当时在运输公司工作的霍大顺利用业余时间边听、边学、边唱,甚至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练到半夜才回家。霍大顺还得到了和祖父搭档的琴师贺福全的亲传和指点,经过刻苦磨练,终于熟练掌握了东北大鼓技艺。霍大顺的嗓音高亢、宽厚,唱腔刚中有柔,以演唱短段为主,并善于表现英雄人物,代表作有三国段《草船借箭》、子弟书《忆真妃》等。多年来,霍大顺积极致力于保护、宣传和传承东北大鼓艺术,曾协助沈阳音乐学院东北大鼓研究课题组出版了《霍树棠与奉派东北大鼓》一书。2006年,沈阳东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虽然沈阳东北大鼓在传承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危机,但随着张娃佳等青年演员加入到传承队伍中以及东北大鼓传承基地的建立、“东北大鼓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启,人们又看到了沈阳东北大鼓未来的希望。

猜你喜欢

大顺奉天大鼓
大鼓里有什么
影像志
过时的绝招
清末移民对奉天地区粮价的影响
神奇的大自然
一桩难以言明的心事
张大鼓剿匪
奉天讨罪
Different Number Taboo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