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理解视角下的高中经典古诗词鉴赏

2019-09-10唐倩

高考·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鉴赏传统文化

唐倩

摘 要: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在现今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与教育思想潮流下成为语文学科需再加一定重视的教学内容。继此而来的便是对古诗词内部传统文化要素的真正挖掘、研究与呈现。本篇文章便将就其中蕴藏的传统美学、传统思情与传统表达对此传统文化理解视角下的高中经典古诗词鉴赏话题做详细阐述。以促学生在全面、深入理解故事文化的基础上,陶冶、提升自己的心灵精神与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理解视角;高中古诗词;鉴赏

高中阶段对古诗词的传统讲解模式往往限于文言翻译、背景介绍、主题表达等浅而显的内容,而鲜上升至对此背后意境体现的古代审美研究、思情属性研究与表达方式研究等的深而隐的层次。而这便恰是将古诗放置于古代文化环境中的整体看待,亦是对古诗进行真正解读的关键。基于此,我便从上述三个方面出发,在传统文化理解视角下,对高中经典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做详细阐述。

1.传统美学——古诗词中的意境审美鉴赏

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而文盲和美盲,即知识与审美二者之间的地位问题,我们则可用美学家张世英的人生四种境界来回答: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即审美境界为最高层次的境界。现代泛滥的实用主义与对美概念的统一化、固定化界定,无不使得真正的审美成为现代社会的罕见物和稀缺品。因此,在审美危机的现实状况加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下,教师应在最大程度上引导学生深入古诗词中通过意境呈现而出的纯净、优美而足以称之为精神享受的审美境界,以在学习审美的同时,感知传统美学文化。

例如:在《雨霖铃》一词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在诗意及离愁别恨主题理解基础上,先找出词中除却作者情感思绪表述之外的情景描写,并进行细读与想象。即“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然后将其再置于原词中,结合作者在本词其余处的人物状态和情感描写,进行情景结合的整合想象与体会。在此之后,我又让同学们依次将此三句中涉及到的意象及其排列方式提炼出来。即第一句中有“寒蝉(声音)”、“长亭(视觉)”,这种意象处在“晚”,即光线昏暗的黄昏时间段、刚下过雨而地面潮湿阴冷的环境里,显凄凉而孤独。“烟波”与“暮霭”,空间位置一下一上,“千里”与“天阔”极尽高远,显空旷而无依;“杨柳”诉说别离,“晓风”凄厉,而“残月”引人相思,即在凄厉的风中感受孤独,俯首相思,仰首也相思。如此的分析将极大促进同学们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同时亦能够通过意象排列方式的解读汲取传统情景紧密相合、画面感人至深的韵味审美。

2.传统思情——古诗词中的思情属性鉴赏

除却意境中流露而出的传统审美文化,诗词思想与情感属性亦可在传统文化的体现上独当一面。即古代人的情感产生于古代文化环境之下,而必然携带一定的文化属性。亦由于现代社会与文化环境相较于古代的差异性,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便能显出独特的文化印记,从而成为利用诗词窥探传统文化的又一窗口。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中,在诗词大意的理解与“借古凭吊、怀才不遇”的主题提炼之后,我便引导同学们将此词分为“动”与“静”两大部分。即从“大江东去”至“樯橹灰飞烟灭”为第一部分,其基调为“动”,内容特点为对古代豪杰人物历史创造举动的凭吊,节奏快速、画面激烈而跨天地千古;而从“故国神游”至尾,便是“静”,即对自我的回顾与叹息。在此,我便让同学们尝试猜想这两重作者“宏伟抱负”与“人生如梦”心绪背后的文化影响。这时,其便会穿过此诗词的主题表面,而更进一步地去挖掘和思考主题所处的文化环境。即:根深蒂固的儒家“出世”思想与佛道“虚无”思想的结合影响。同學们对此的掌握将促其在“知人论世”的真正意义上了解作者与诗词本意,从而深化诗词解析思维、提升文化素养。

3.传统表达——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鉴赏

除却诗词内部要素:意境、思情具备传统文化渗透契机之外,诗词外部的表达方式亦体现了浓重的传统文化影响。即从唐诗到宋词的严谨格律向较为开放的长短句的转变中蕴含的历史与思想的进步,及文学本身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赋比兴等手法皆具有文学表达源头性与对后世文学表达的影响性。学生对此类体现传统文学文化的表达方式本身及其变化过程的鉴赏将最大程度上深化其对古诗词艺术的理解。

例如:《氓》一诗是《诗经》中的一篇,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其中兼采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第一、第二章为赋;第三、第四章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起兴;第五、六章兼采赋与兴。在对此的分析讲解之后,我便引出“在《诗经》时期便有了此种延续至今的文学表达方法,其之所以延续至今,因为其必具有一定的表达效果。重复阅读品味,谈谈这里的表达效果体现在哪里”。在“适事件、思情运用而更形象化、恰适化表述事件、表述思情”的结论得出之后,基于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与诗歌鉴赏,我则又追问:“《氓》以‘桑’起兴、后面将要学习的《采薇》以采薇起兴,如此用以起兴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这时,同学们便会联系到中国古代的主体农业经济,认识到劳动人民在天长日久的对植物及其成长需求和天地等自然环境的认知接触中,定会自然地形成植物与人之间的生命相通性,从而表现在民歌创作中。如此,通过表达方式实现的对传统文化形态与诗歌深度研究鉴赏的串联,将最大程度上深化同学们对古诗词的认知。

总之,只有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才能真正赋予古诗词价值、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水平,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和学习任务的被动完成。

参考文献

[1]马晓腾.传统文化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7.

[2]张晓蕾.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猜你喜欢

鉴赏传统文化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