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定位新高考中的选课与走班
2019-09-10黄永洪
黄永洪
摘 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到来,选课走班已成为一种趋势。但选科过程中存在的偏科博弈,多次考试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长时间焦虑,走班模式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已然迫在眉捷。问题在即,但良策难寻,以至于质疑四起,批判之声络绎不绝。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总结,本人将新高考中所面对的核心工作选课走班进行了一番梳理,希望能对高考新政的落实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关键词:新高考;选课;选科;走班管理
一、选课与选科
选课与走班,两个动作是紧密结合的,没有选课的走班是“伪走班”,犹如邯郸学步。但目前的许多学校其实根本不具备“选课走班”的条件,我们最多只能进行的是“选科走班”。但有很多人把这两个名词混淆了,而且认为两者没有本质区别。走班的前提是选课,这里的“课”指的是课程,而不是课堂,更不是科目。据我所知,江浙和上海20年前就开始了大量的“校长课程领导力培训”,各区的教研员亲临各级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指导。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及验收的一大指标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而许多省份目前根本就没有把课程建设提上日程,就匆匆地进入了选课走班,请问我们能让学生选什么?无课可选,我们只能是选科走班了。
再来说说我们的“选科走班”吧。选科走班的目的性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为了高考,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我们的选科工作只能在高考科目中进行选择,在六个科目中让学生选出最优化的组合而不一定是最适合的组合。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讲,人生不可重来,高考只有一次,谁都明白田忌赛马的博弈道理,所以只要各省一进入选科走班的模式,又怎么能不步沪浙“偏科”的后尘呢?况且部分省份并没有如沪浙一般强大的教育资源,所以本人对高考新政在其它省份的落实并不十分看好。我们可以预计得到,许多中等甚至偏弱的普通高中,短时间内他们可能会最先尝到新高考的甜头,因为他们会最先舍弃有关物理学科的所有组合,利用“最佳组合”这一杠杆最大程度地撬动升学率。而这样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像物理和数学这样的理科才真正是一个学校的强校之基。如果一个学校里连一个数学或者物理特级教师都找不到,或者根本开不了数学和物理的竞赛自招培训课程,你觉得他们的教研能有多深入,你还认为这会是一所强校吗?为什么清北90%以上的专业都要求要学物理,北大的所有学生都要学化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们培养的是具有逻辑思维和动手观察能力的人才。为什么适合理工科的职业是文科的数倍之多,因为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而一所放弃物理,放弃理科的学校无异于放弃学校的未来。放弃竞争激烈和未来更有发展空间的组合所赢得的升学率,或许会成为某位学子曲径通幽的良策,或许会成为某些学校上位的筹码和素质教育的幌子,但绝不会是一省老百姓的福音,也不会是一省教育主管部门所喜闻乐见的结果。我只想说:“选科,想说爱你不容易。”一步尚未精心规划的错举影响的可能是一代人,也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靠的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需要理智的分析,前面谈的是选科的外部形式,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选科的内在原理。选科走班表面上看可以归结为四种形式:全走班、大走班、小走班和套餐式。首先,所谓“套餐式”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若干个固定的选科组合,学生以行政班的形式上课,此种做法基本可以定性为“小选择零走班”。当然,学校出于自身师资、教室等各方面条件的考虑也是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困境不应该过多地责难学校。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区域联合办学的优势,让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最大化地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地优化组合。对办学质量的评估应该进行的是区域性的评估,而不是每个学校的个体性评估。“小走班”和“大走班”两种走班与“套餐式”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可以让学生选满20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但仍然是依托行政班进行管理,学生仍然无法实现选课程、选班级、选教师的完全自主性选择。学校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分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只能成为空谈。走班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全走班”,学校取消行政班,学生完全自由走班,选类型、选进度、选学程、选老师,采取学分制评价,学生选择性得到了最大化地体现。为适应全走班需求,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要相应做出较大改变,所以北京上海等许多学校先后引入了项目化地分布式管理以应对走班所带来的各项挑战。总之,四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选”这个核心环节,“走”只是为了满足“选”而在管理上做出的对应选择,把选择权真正放到学生的手中才是我们此次新高考改革的真实意图,但显然我们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走与管
选课走班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因材施教,如果做不到,那么任何形式的走班都是失败的。如果做到了,学校管理也就进入了课程领导的3.0时代。从硬件的准备到软件的管理,走班围绕的是“辨选走管评”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没有前期的精心布局和中期的精细化管理,最后只能是“形”走而“神”不走。為了实现走班的核心价值,我想与大家分享走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因素:
1.班额:博耶说:“当学生人数超过30人的时候,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关注或控制,体现的是教师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方式和状态。没有小班化,不可能实现个别化,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走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肯定是小班化。
2.资源:走班对资源的储备和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如小班化教学对师资数量的要求较高,生师比必须小于10:1,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生师比在12:1至20:1之间。走班要求“生走师不走”,每个教师都要设计自己的学科教室,虽然小班化教学缩小了对空间的要求,但数量却至少要达到原行政班个数的两倍,所以教室规格的改造和数量的提升也是不可避免的。其它方面,不在这里一一赘述。
3.分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世界上并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人怎样聪明,以及在哪一方面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应是出色的。在智能占优势的领域中,学生往往变得更加自信、情绪情感更积极、参与活动更热心。同样进行文学创作,有的人擅长作诗,有的人喜欢写小说,有的人却成了散文家。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地二次加工,就无法积累符合学生多元化需求的课程资源。因此发现并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分类教育也是走班教学的归宿。
4.分层:如果学校想在走班的情况下将分层工作进行到底,那么模式上的差异将会带来分层思路的极大差异。“全走班”把分层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学校只需设置好层次的要求和调层的程序即可,无需过多的介入。其它三种走班由于是依托行政班进行管理,所以还是由学校掌握着分层的主动权,大部分的分班方式就是以行政班学生的公共学科的成绩作为参考依据进行分班,而走班的学科则以单科的成绩为标准。但这个做法对于选择人数较少无法重新整合的学科就不太适合,因为同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层次可能差别很大,而教师无法实现合理的教学定位,这就是“伪走班”所带来的一大弊端。还有一大弊端就是教师接到相应层次的班级与期望中的可能有所差距,如果这个结果是学校造成的,那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或者限制了教师的发展。
5.评价: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考新政后,不同类别的班级每年都会在班级个数和层次上产生差异,相应的目标和评价每年都需要实行动态地调整,为此学校必须要通过教代会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具体标准;选科后,不同学科的班生数可能会产生较大差异,但不同班生数产生不同的工作量,任课教师对应的绩效和奖金必须设置一定的基数和比例系数才能符合多劳多得这一原则。
总之,新高考虽为新事物,选课走班也绝非一件易事,但认真研究和反思,我们还是可以找出一条工作主线。面对新事物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我们是否能抓住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鹿星南;;走班制:内涵、问题与改进[J];教育导刊;2015年11期
[2]陈才锜;;普通高中全员导师制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24期
[3]冯芸;;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德育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