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障儿童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策略
2019-09-10黄艳秀
黄艳秀
【摘要】 如何实施好《生活语文》这门课程?如何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语文的学科实效?如何让智障儿童沿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发展?文章中,笔者从课前探究指导策略、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课后实践活动策略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活语文》是以实际生活中的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教材为智障儿童搭建宽阔的舞台。那我们将如何通过这一宽阔的舞台,让智障儿童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呢?那我们的特教教师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时需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何提高活动的高效性呢?如何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呢?这些问题已成为特教教师们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生活语文课程指导纲要》的引领下,在实践探索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探究指导策略
《生活语文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把课本内容紧密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其适应社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注重课后的强化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那怎样才能让智障儿童“乐学”和“爱学”呢?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环节。课前准备是为了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提升智障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老师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针对这次活动的内容布置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前的体验和学具的准备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用触觉、视觉等多感官地去体验、感受,使新课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教学“睡前准备”这课时,考虑到这是最贴近孩子们实际生活的素材,且每位学生不管他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都有过刷牙、洗脸、洗脚的亲身体验,语言源于生活,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课外教学生如何科学地刷牙、洗脸、洗脚,学生兴趣很浓。在语文课时就比较容易掌握词语:刷牙、洗脸、洗脚。同时我让学生用连接词“先……接着……然后……”说话。我欣喜地发现,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跃跃欲试,也敢说了,虽然他们有些语无伦次,说得并不完整,说得并不清楚。但要知道平时的他们是很少说话的。对于进步的学生,我及时地予以奖励。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一些基础差,平时学习困难的孩子因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之情,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积极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起来。孩子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了。
二、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活动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在特殊学校的课程中,每节课都会设计学生能操作的和能够玩的小游戏。《生活语文》这门课程是以生活为题材编成的一本教材,是取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一门课。它相比于普通小学的课程形式更注重生活性和实用性,注重活动的参与能力,为孩子能充分掌握知识提供了多感官的辅助支持。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鲜活”
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机械地进行“教学”,不要为了“教”而“教”,恰恰“寓教于乐”是最吸引智障儿童,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智障儿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我们的学生对于学习往往是比較随意的,不积极的,平时我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设计一些能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活动。有位老师在上《科学食用快餐》这课时,课堂活动设计得很好。对于智障学生,如果老师光对他们说要吃这个,不可以吃那个,跟他们讲食物的营养价值,可想而知他们是听不懂的。于是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美味快餐厅”的情景,在这个“美味快餐厅”里,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午餐,接着上课老师在大屏幕上直观地展示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最后让孩子们通过比较,从而对自己的饭菜进行置换,让孩子们知道,只有科学就餐,才能保持营养均衡,身体健康。活动中,学生既玩到了,又学到了。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啊!
(二)联系实际,使内容更“充实”
《生活语文》是智障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它是学生发展思维,补偿缺陷,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课程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发展智障儿童的识字能力以及生活语文学科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再加上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薄弱,理解能力迟钝,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来源于生活中的东西才是儿童熟悉的,从心底里乐于接受的,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位老师在上《游公园》这课时,先让孩子们回忆自己或者由爸爸妈妈带领去游公园时的情景,从而创造情境:“同学们,在这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日子里,你们最想干什么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的公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引出课文的中心——“春天真美丽”以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我们用心来爱春天,用行动来爱春天”。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孩子说:“看到青青的绿草地,我们不能踩踏。”;有的孩子说:“花儿五颜六色,很美丽,我们不能采摘。”;还有的小朋友说:“春天那么美,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随地乱扔垃圾。”……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接受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给予充足的时间,使活动更“高效”
孩子们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不断地拓展、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安排好活动计划,对所学的内容及早做出规划、安排。如进行《超市购物》这一主题单元探究时,可以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准备,教师与家长做好共同教育的任务。在这段时间,多带孩子去超市,认识超市里不同区域的环境,带孩子去不同区域选购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家长要尽可能少地协助孩子完成付款。教师在上《超市购物》时,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教室,带孩子去模拟超市进行购物,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货架上都有什么等。通过长时间的校外与校内的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快地学会如何购物,使孩子们对在超市购物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也学会购物的基本技能。
三、课后实践活动策略
智障儿童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实现情感、认知、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教老师虽然通过40分钟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指出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智障儿童能力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通过“小步子,多循环”的策略,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渗透教育的过程,离不开一次又一次地亲身实践。只有将实践操作环节和课堂知识巧妙融入,鼓励学生用课堂上所学到的“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去发现、去深入体验,才能使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得到真正的巩固与强化。
老师们应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生活语文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教学《游公园》这课后,可以借助春游活动的契机,对学生日常的品德进行强化教育,如卫生行为教育,勤俭节约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爱护花草树木教育等等。
《生活语文》是把金钥匙,是连接生活技能与知识技能的桥梁。《生活语文》“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智障儿童以教材为舞台,在活动中学,在体验中悟,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希望我们的特教老师们,在传授这门课时能充分做好课前探究指导,设计新颖的课堂活动,同时也要重视课后的实践活动,只有将课前探究指导,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落实好,组织好,指导好,才能让我们的智障儿童掌握更多生活中的知识与技能,才能适应今后的生活,回归社会,提高生活品质,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扫清障碍。
[ 参 考 文 献 ]
[1]董秀姗.把握课程性质,发挥互动效应[J].2004(3).
[2]北京: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刑同渊.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07).
[4]刘全礼.实用培智学校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5]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