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表扬、再表扬
2019-09-10孙小冬
孙小冬
这学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32年,30多年里我带的都是高年级。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努力到小学毕业时,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怕写作文,甚至可以说都爱上了写作文——能做到这一点,我的“独家秘诀”就是表扬、表扬、再表扬。
我最常用的表扬手段就是给高分。曾有朋友为此说我的手太松——手为什么要那么紧呢?分数又不用花钱买,何况它能让孩子们开心,并可能因此而对习作产生兴趣,何乐而不为?再说,我评判的只是学生的一次练习而已,在小学阶段,他们不知道要进行多少次这样的练习,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求全责备。我们班学生习作的分数由基本分和附加分两部分组成。每次练习,我只给学生打一个基本分,附加分由他们自己算——习作上每被我圈画一处就可以加5分。所以,我们班的孩子拿到作文本不会只扫一眼就丢到一边,他们要数一数被圈画了几处,算出附加分和总分并写到得分栏里——这是孩子们一天最兴奋的时刻,每次我总能听到他们抑制不住的欢呼,看到他们细细回味自己的习作或者跟同学交换欣赏。这样的场景我百看不厌,很是让人欣慰。
平时练习的分数由我做主,期末考试我当然不能这样做。但在流水阅卷结束,分数上报学校之后,我会一一查看我们班学生作文的得分情况。习作不错,但得分偏低的试卷,我会重新给出一个我认为恰当的分数;一些习作基本功较差的学生,如果分数比较难看,我也会重新给出一个相对好看的分数——我对分数的修改不会影响学校的统计,但会影响学生对习作的信心。我不希望苦心培养出来的信心轻易地被一次考试击毁。我一直认为,学生疏远写作、害怕写作跟老师平时给分特别是考试时给分过于苛刻有很大的关系,我不能让这样的事在我的班上发生。我要让这些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要让他们对写作始终抱有热情和希望。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正确的,我的许多学生即使在高考冲刺阶段仍然保持着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他们或许有害怕的学科,但我没有听说谁害怕写作。
发表是最好的表扬。我总是在第一时间向报刊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日记。收到样刊、稿费单,我一定会举办一个仪式,哪怕只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我要让发表习作的孩子骄傲,我要让其他孩子羡慕。我相信,这份骄傲和羡慕一定会转化为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动力。但能够发表习作的只是少部分同学,绝大部分孩子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我就定期请学生把他们的得意之作用统一的稿件纸誊写好贴到黑板报上,甚至贴在走廊里。我相信,路过的老师、同学哪怕只朝这些稿子看一眼,對小作者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
跟十几年前相比,现在“发表”一篇习作非常容易——公众号、朋友圈、QQ群都是最好的媒体。所以,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习作配上照片推送出来,而且要求家长尽量转发,让“七大姑、八大姨”们去点赞、去评论——每一个赞、每一个评论都会在孩子的心海泛起层层涟漪。
习作被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发表。每天批改作业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天天练笔),我都会把优秀的作业折起来,中午或者放学之前读给全班同学听,时间充裕就读整篇,时间少就读片段。很多时候,被折的作业都来不及读,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只要发现自己的作业被折了,即使没有被读,他们也会很开心。
作文写得好的孩子当然能经常得到表扬,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习作能力一般的孩子。这些孩子要发表、要得高分有些困难,所以我更注意鼓励他们,批改他们的习作时更加细心。如果他们写出了一篇很棒的习作,我会排在第一个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请大家猜这是谁的作品——当大家都猜不出来,我公布答案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惊叹无疑会给这个同学带来极大的鼓舞。当他们的习作整体一般,但有一段写得不错的时候,我会高度肯定这一段。我想,这个同学可能会反复琢磨这一段能得到我表扬的原因,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努力把每一段都写得这样好。当这些同学写得平平常常,一个精彩段落都没有的时候,我会找出一两句话,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打上圈圈,在旁边写上“想象很独特”“说得很清楚”之类的批语。我要让他知道,自己的习作虽然不是很优秀,但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从头到尾乏善可陈,我仍然会写上“作业及时”“字迹工整”等表扬的话——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希望,哪怕只是一丝,也会引领他们“向着明亮那方”不断努力。
表扬“一个都不能少”。通常一个月左右我会做一次统计,看看哪些同学没有被当众表扬到。对没有被表扬过的同学,我一定会想方设法地表扬他们一次。我不能让一个孩子感觉自己是个被忽略的人,是个不被老师重视的人,尤其是那些写作有困难的孩子。我要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善意,我的期待,我要让他们任何时候对自己、对写作都保持着必要的信心——如果没有了信心,他们以后的路会更难走。
有的孩子一次表扬、一次发表也许就可以建立起对习作的信心。但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表扬他仍然不够自信,这时候,“花式表扬”就该登场了。我们班有个孩子习作进步很快,但他总是怀疑自己,甚至怀疑我这个语文老师的要求是不是降低了。于是,我就请隔壁班的施老师出场——施老师来到我们班找到了这位同学,说自己看了他的习作,非常喜欢,希望他能够到自己班去做一个经验介绍。面对施老师的邀请,那位同学惊讶的样子我到现在都记得。从那以后,他明显自信了很多。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现在想起来,我仍然会为当时的“灵机一动”而得意——当我们把学生放在心上的时候,“灵感”总会翩然而至。
表扬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孩子们的写作,我当然会提出具体的要求,但我更喜欢用表扬的方式表达我的要求。有一段时间我们班孩子写父母长辈的关心不是“接我放学时递上我最喜欢的汤包”就是“为了照顾我自己被雨水淋湿”。这些题材不是不能写,但因为没有独特发现,所以总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如何突破呢?当然是表扬了。
一次,朱明哲同学写爷爷冒雨接他放学,有一部分特别精彩:
突然,爷爷停下了脚步,转身问道:“你的手心有些凉,你冷不冷?”他两眼紧盯着我,眉宇间透出一丝紧张。
“不冷!”我轻描淡写地应了一句。爷爷听了,似乎松了一口气,拉着我的手继续在人缝里往前走。可刚走了几步,他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再次停下脚步,问:“真的吗?真的不冷?”
“真的!”看着爷爷那一副听候宣判的神情,我不由笑出声来,“别紧张,爷爷,我好着呢!”
我第一时间向全班同学介绍了这篇习作,我对孩子们说,许多同学感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是因为大家只关注事情,没有关注事情中的人。朱明哲同学写的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爷爷的一举一动都被他捕捉到了,所以他写出了爷爷对他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爱。大家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我觉得朱明哲和朱自清一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是我们班的“小朱自清”……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出现这样的习作我就拼命地表扬。很快,“在熟悉的地方发现”就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追求。引导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我用表扬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我还是用表扬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我继续表扬……表扬真的就像童话中的魔笛,当它吹响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它往前走。
表扬当然也要讲究艺术,要有创意,只有这样才能“让被表扬者怦然心动、刻骨铭心”(贾志敏语)。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陈钟梁先生读中学时作文非常出色,但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竟然说他的作文“很不理想”。这不仅让他,也让全班同学惊讶不已。过了一会儿,老师道出了原委:原来他的作文里错用了一个标点。老师连声说:“可惜!可惜!陈钟梁的作文怎么可以出现这种差错?”从那以后,他作文写完之后总要反复诵读,反复推敲,决不允许出现差错。——与其说这是一次“批评”,倒不如说是一次特别的表扬。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很显然,表扬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欢乐”,如果你也同意这个观点,那么就请和我一起表扬、表扬、再表扬。■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