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激励教育,为学生搭建一个“立品”的平台
2019-09-10黎春兰
黎春兰
【摘要】 小学生是塑造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性格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生难免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激励教育就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灵丹妙药,在这种教育活动的影响下,不良性格将会得到克服,良好的性格将会得到塑造,学生身心将会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激励教育 性格 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091-01
0
激励,就是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激发其内在驱动力。激励使人精神振奋,心态良好;使人消除心理障碍,轻装上阵;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信心,是人们发奋上进的灵丹妙药。
激励教育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心理障碍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有人曾对小学生的作业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受到激励后的学生的作业改进者高达90%,退步者仅为0.5%;而受到公开讽刺后,改进者仅为12%,退步者为68%。这些无不说明激励比讽刺的作用较大。
激勵的过程是以未能获得满足的需求开始,以需求得到满足而告终。人的需求是不断产生的,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又会出现,所以,只要需求不停止,激励就无所不需。但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学生的激励要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健康心理,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习态度不良的学生需要激励
学习态度不良的学生,无远大的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学习态度得过且过,没有主动性学习的愿望。也有极少数学生是因为某种特殊的爱好,迷上了某种活动而无暇顾及学习,这样的学生要激励。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要从他们的兴趣、特长入手,让其在班中发挥作用,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激发其将学习赶上去的信心,变消极心态为积极上进的心态。针对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选用下面两种方法去激励:
1.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革命前辈、少年英雄、模范等人物,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威信和很强的感染力。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易受暗示,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启动、控制、调整、矫正的作用。
2.兴趣迁移法。对沉迷于某种活动而造成无心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进行激励教育,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少年儿童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无兴趣时,可以把他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迁移过来,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如,班级可以为这些学生举办特长生作品展(如手工制作)让那些学习成绩不佳,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使这样的作品展成功展出转变为激发其良好学习动机的“契机”。再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但劳动(打扫卫生、擦桌子等)却很捧,这时,就可以委以他诸如“劳动委员”、“值日组长”的重任,把他们安排在小干部之列,使其觉得“我也行”。诚然,这是在经过不断的教育后,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不同的兴趣引导到学习方面来,实现兴趣迁移的目的。
二、缺乏良好性格的学生需要激励
这类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一是由于学习信心不足;二是没有坚强的意志;三是缺少耐性;四是自控力不够。由于他们大多都对课程中某些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好,成绩跟不上,从而丧失了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自信心不足的性格特点。
对这类学生要加强其意志的自我锻炼,帮助其正确分析、评价自己,从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教育其做事要有始有终,勇于进取,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存在,自身的价值得到承认,但奖状、喜报似乎只是优等生的专利品,往往与学业差的学生无缘。其实,每个学生的起点、条件、环境千差万别。我们不应用一杆尺去衡量、评价所有的学生。只有这样,学业后进的学生才能在别的同学面前抬起头来,才会感到前面有灿烂的阳光。
三、受不良环境影响的学生也需要激励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不能光靠班主任,而要调动一切的力量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都要形成合力,尤其是家长更应肩负起重大的教育责任。
在教育中,可以用家长会激励法去教育。如在家长会上让学生做汇报演出,把班上的好人好事,进步学生的事迹、班队活动教育的成果,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编成丰富多彩的节目,演给家长看,加强三方面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以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也可以用期望激励法去教育。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抱有希望,可以推动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选择适当的时机,用语言、眼神、手势、动作、批语等方式把期望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之明白教师的一片苦心。
四、先天缺陷的学生更需要激励
这类学生成绩不良是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智能落伍造成的。对这类学生应该注意从生活、精神上关爱他们,使其有健康心态,消除自卑心理,不断唤醒其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他们正等待着激励。
针对这类学生的情况,激励时要采用爱心激励法。在爱心激励方面,把其座位安排在近讲台处,安排一名学习成绩好又能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其同桌,在外出学习活动、乘车等尽量优先照顾;在其身体不适,不能回校上课时,师生慰问鼓励其向英雄学习,身残志坚,自立自强,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负众望。
总之,在实施激励教育时,应遵循主体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原则,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法,消除学生心灵深处的障碍,为形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搭建一个平台,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全面提高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 参 考 文 献 ]
[1]《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年).
[2]《山西教育》(2014年).
[3]《用“珍珠—项链法”构建文化育人的现代学校》李东生著.
[4]《中国教育学刊》李明汉(2003年).
[5]《教书育人》韦桂美(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