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2019-09-10卢少芸
卢少芸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思想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根基,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长足驱动力。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时代新人 弘扬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018-01
0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学科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体。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统一,着力体现以为人本、文以载道的学科特征,重视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如何利用新教材,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农村本来就是传统文化保留得最好的地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挖掘传统民风民俗,去芜存精,精心组织,一定能把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本人任教小学中部语文学科,近年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尝试,觉得“立足乡村民俗,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好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深入了解本地各种节日、民俗的来源,破除迷信,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善,重建信仰
潮汕地区,各种传统节目繁多,除了与全国一样的各种大节日之处,还有初一、十五拜“土地爷”,“营老爷”、拜“五谷母”、做生意的人拜“财神爷”、正月初九拜“天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节日呢?在以前,这些活动通通归类为封建迷信,不能深谈;而现在,也少有人为孩子解疑。随着孩子的长大,外出的会越来越多,这些节日肯定会慢慢衰落,蕴藏在这些节日中的传统意义也就会随之消亡的。所以,必须让孩子们明白这些节日的传含义。
为此,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选定一种节日,向家长了解它的内在意义,并在班会课中向同学介绍。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了解到:这些传节日,本身并不是所谓的封建迷信活动,它们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他人危难的关爱。比如:农历初一、十五拜“土地爷”,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祈祷它能为我们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敬畏大自然,才能风调雨顺。
二、参与民俗实践活动,了解民俗内在文化
随着民俗文化对人们思想教育和生活影响愈加明显,愈来愈多的民俗文化被写入部编语文教材中。例如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活动,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我立足于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潮汕的区域特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知,在认知中感悟。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春联的格式、对偶的特点、平仄的规律,对了解中国诗词内涵有着最直观的作用,我每年都会布置一个任务:帮大人帖春联,记下春联的内容,了解它的含义,向大人学习怎样判断上下联,看清楚上下联各帖在哪一边,并在过年后的班会课向同学介绍。
春联,又叫“春贴”、“对联”、“楹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贴春联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基本上都会明白:春联由上下联和横批构成,大多数春联上下联有七个字或九个字,横批是四个字。最后一个字发音为三声、四声即仄声的为上联,帖在大门的左边,最后一个字发音为一声、二声即平声的为下联,帖在大门的右边,与模批从左往右的书写顺序一致;春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春联应该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可以概括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春联可以表达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可以表达对家庭及子女的祝福与殷切期盼,对美好吉祥的向往。
三、了解本地姓氏的种类,了解宗祠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以致韩文公发出了“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叹。但是,这也成为了古人躲避中原战乱的最后栖身地。所以,象中原地带“一村一姓”的情况,在潮汕地区基本不存在,每个乡村,基本上都是多姓并存,这正体现了中国人包容并蓄、和平共处的优良传统。而祠堂,正是体现这一传统的具体场所。祠堂文化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家园,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乡土文化的根。
所以,我布置了一个课后调查:了解本村有多少个姓氏、了解本村有多少个祠堂,每个姓氏的辈序是什么、祠堂的基本建筑构成有哪些?通常都有些什么活动?了解本家宗亲中都有些什么杰出人物,想一想:要怎样做才能体现本宗祠堂的宗旨?怎样向他们学习?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到:本村约有二十多个姓氏,有大小祠堂共十座,祠堂一般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祠堂建筑的选址、朝向、形式、布局必须考虑家族兴旺发达的直接元素,考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表现“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才明白:习近平主席所提出来的“绿水清山,才是金山银山”这个理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我相信,在习近平主席的提倡下,在广大师生的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一定会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力、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