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为本的课程建设研究

2019-09-10赵亚娟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木偶大街牙齿

赵亚娟

在幼儿自动自发的游戏场景中,我们常常发现他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并能用恰到好处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演绎角色,而且包含了心境表达、意向表現与抒发情怀等戏剧艺术特征,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儿童内心戏剧的种子,那种与生俱来的戏剧表达、创造与表演的才能。融入本土文化的大班木偶戏剧课程《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将拓展资源、拓宽经验作为课程实施的后盾,将自由表达、自主创造作为课程实施的主线,将戏剧气氛、戏剧表演作为课程实施的归宿,借地方木偶戏元素“杖头木偶”为媒,推动课程实施的逐渐深入,以每一段真情实感的落地生根来成就戏剧表演的步步升华。我们的木偶戏剧课程让“牙齿大街”有了更多的“新鲜事”,胸中涤荡着戏剧情怀的孩子们更是在表现的乐趣、创造的惊喜中不断体验着浸入的愉悦、艺术的美好。

一、缘起 :自发愿望下的“出发点”

1.绘本阅读生成课程主题

处于换牙期的大班幼儿对有关牙齿的话题往往情有独钟,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更是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关注。跌宕的情节对认知经验的冲击、诙谐的角色与好奇属性的相投,促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做着各种描摹故事的活动:从画哈克、迪克开始,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牙虫兄弟姐妹”,从画大街开始,生成了捏塑、建构等多种形式的想象活动。在经验碰撞与重组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牙齿大街”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畅想,更重要的是有了源于内在好奇的探究兴趣,为课程主题的生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新编歌曲觅得课程线索

在实施原有主题课程的过程中,幽默明快的音乐《捏面人》激发了孩子们新编歌曲的兴趣。令人可喜的是他们将对“牙齿大街”的偶发兴趣和已有经验完美迁移,在尝试将故事内容与原有歌曲结构匹配之后,编出了这样的歌词:“捏面人的小朋友本领大,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看花,捏的什么呀?捏的什么呀?你说是啥就是啥。捏一个哈克工作狂,捏一个迪克跟着忙,捏一个警察来战斗,捏一条大街真热闹……”带着合力创编歌词的自豪感和熟悉感,幼儿表演歌曲时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作造型,一次次前仰后合的开怀大笑,成了选择戏剧作为课程线索的重要理由。既然孩子们与表演有着天生的缘分,我们何不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发展契机呢?

3.木偶文化点亮课程维度

在与木偶剧团联谊、走近古戏台等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仅喜欢观看如皋本土的木偶表演,对操纵木偶也总有跃跃欲试的热情。我们也发现,那些能传神、传情的小木偶可以让孩子们拥有新的发展契机。木偶表演时“人偶合一”的操纵要求能为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为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提供通道,也能为学习品质的养成提供平台。于是,主题课程加入了传承地方木偶文化的心思。

在课程审议的过程中,追随孩子们基于绘本故事的偶发兴趣、依托孩子们在原有课程中的即时表现、挖掘地方木偶戏的教育价值等,成了构建木偶戏剧课程《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实施蓝图最有力的理由,我们还立志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关注内在动力的价值,让“追随儿童”的理念掷地有声,以实现为每一段成长构建起涌动着本真的生命体验场,为每一次发展描绘下蔓延着深深关注的幸福印记。

二、历程 :幼儿视角里的“新鲜事”

偶发的活动已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牙齿大街”的表达与表现愿望,木偶戏剧主题课程顺势而生。回顾整个实施历程,无论是角色形象的塑造、场景道具的制作、剧本剧目的确立、剧场表演的规划等都有孩子们全程、深度参与的足迹。我们所做的只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门或“量身定制”了一个阶梯,而后支持或赞许他们每一次大胆的创想、自信的表达、快乐的体验、幸福的收获。在尊重幼儿视角的每一次跨越中,“牙齿大街”也有了更多的“新鲜事”。

1. 如花如锦的角色扮演

孩子们能随心所欲地画出各种牙虫形象,也能轻而易举地捏塑其他角色。此时,幼儿无论是对角色的关注兴趣,还是对文本的认知经验,都足以撑起他们以自身为原型进行角色装扮的底气,也足以调动他们源于追寻自身愉悦体验的更多创造热情。在“如果你是牙虫会长什么样?你会用哪些材料来打扮?怎样打扮更像牙虫?”等问题的启发下,一场非正式亲子活动“牙虫来了”在各个家庭中悄然发酵。家长们耐心地聆听孩子们的诉求,热情地支持孩子们的创想,在搜集材料、改造塑形的过程中家长不遗余力的支持是推动活动深入不可或缺的力量。当造型各异的“牙虫”齐聚教室时,那些或搞笑、或雅致、或奇特、或巧妙的创意让孩子们真正有了置身角色的美妙体验。在一仰一合间、一笑一闹中孩子们获得支持的幸福感和想象落地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有些孩子在看到同伴的作品后竟提出要重新改造自己的作品,有些之前束手无策的孩子也有了闪亮的创意,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营造同伴间互相启发的氛围也是推动活动深入至关重要的力量。

当形态各异的角色装扮材料在自主游戏中与孩子们相遇,这情形怎一个热火朝天了得?新材料的投入让孩子们自觉趋向于有关牙齿大街的游戏主题,旧材料的重组和创想也让孩子们多了丰富游戏情节的支点。稍稍拾掇,“牙齿警察”列队在侧、“牙虫兄妹”也蓄势待发,商讨、计划一个也不落下。这样的游戏秩序下就有了生动的游戏场面:警察围捕牙虫,牙虫东逃西窜;警察来袭,牙虫布阵对抗;警察牙膏一喷,牙虫应声晕倒……看到孩子们在自主游戏中层出不穷的创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创意一定为孩子们内心戏剧的种子提供着萌芽生长的温床。

从静态的造型到动态的游戏,孩子们充分体验着角色扮演的乐趣。静态的扮演如花之多彩、动态的扮演如锦之灵动,这如花如锦的角色扮演也让我们看到了戏剧之于孩子的主动与创造、表达与表现、经历与自信的重要价值。

2. 如切如磋的剧目创想

孩子们喜欢带着自己的情感经历去表达对文本、对角色的理解,他们认为牙齿大街那么壮观,生活在里面的牙虫一定很自豪和快乐,牙虫每天会扩建大街,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休闲和娱乐。我们觉得音乐的开放性、可塑性最能承载孩子们对文本原型的想象与期待。因此,音乐《玩偶进行曲》欣赏活动让牙虫的快乐生活历历在目,乐段转承重复恰到好处,牙虫工作和休闲的场景也交相辉映。当然怎么工作、如何休闲全是孩子们说了算。在挖、钻、锯、锤等劳动场景中牙虫们不畏牙齿的坚固想方设法地建造家园。在游泳、舞会、野餐、沐浴等休闲场景中牙虫们尽情地享受着劳动创造的幸福,其间稚趣可爱、夸张到位的动作和表情既有专属于孩子的脚本与音乐的完美契合,也有带着自由想象与戏剧表演悄然相遇的美妙。剧目《牙虫的快乐生活》水到渠成,孩子们自己“写”出的图谱更是让他们已有生活经验成了戏剧内容、动作、剧情等无限扩展的基石。

看到孩子们从表现牙虫快乐生活获得成就感,我们觉得是时候让他们尝试编剧了。集体活动“牙齿警察来了”“我來写剧本”等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才是最富想象和创作潜力的编剧。在孩子们“写”出的剧本中,舞台、角色、情节等元素一应俱全,既基于对故事的理解,又跳出了原有情节的藩篱。

一份份饱含真情的稚嫩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课程中孩子们积极向上、投入专注的学习品质。那如切如磋的剧目创想“写”下的是孩子们对课程未来的希望,放飞的是他们对戏剧表演的无限梦想。此时,戏剧就是孩子们创造和表达的神奇力量,辟通了原有心理秩序与现有课程活动的陌路,让他们与课程互相走近。

3.如火如荼的文化传承

有人说,创意不是你创造了什么,而是你抵达了什么。我们深受启发,也渐渐明了:如皋地方木偶戏的文化传承更应该带着孩子们去不断抵达。我们了解到木偶的制作工艺、表演技艺都彰显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脉,文化传承也必然需要一脉相承。于是,课程实施有了新的方向:助力孩子们关注木偶、探秘木偶,让木偶元素成为扩展课程的有效推手。

一次木偶视频欣赏再次引起了孩子们对杖头木偶的关注,那手动之际小木偶即出神入化的场面激发了孩子们做一个牙虫杖头木偶的愿望。由于孩子们前期对牙虫角色形象有了丰富的认知,对杖头木偶外形特征进行了细微观察,因此他们随手找来一些方形纸盒和彩纸,三五成群忙碌片刻,牙虫杖头木偶就神奇地出现了。更让我们钦佩的是,那不需要任何提醒和帮助就通力合作的气场。我们稍作加工,那一个个饱蘸着表演念想的牙虫杖头木偶立刻激发起孩子们内心的操纵欲望,在让牙虫杖头木偶跑起来、跳起来、高兴起来的尝试中,孩子们或举、或翻、或摆……怎能说“偶”随手动、动则传情的那一刻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亲身感知呢?带着可感可知的温度,如此的传承又怎能说不是孩子们内在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呢?

如皋木偶传承人颜爷爷的到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小小的自豪近距离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古稀之年的爷爷倾情地讲解演示、手把手示范传承,让孩子们对木偶的表现力有了更多的直接感知。精神矍铄的爷爷与孩子们笑在一起、跳在一处,让孩子们耳濡目染着艺术家的风骨,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一份钦佩让孩子们不厌其烦地练习杖头木偶的操纵技能,更让孩子们在艺术追求上精益求精。

此外,我们用心打造的木偶舞台增添了木偶表演的仪式感,整合孩子们对牙虫的想象专业制作的杖头木偶也拓展了表达和表现的可能性。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惟妙惟肖地表演,我们发现预设目标已经成为孩子自身的内在需求。

如果说传统文化的渗入让孩子们对戏剧表演的热情如火,那么对木偶艺术的追寻则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思绪如荼,在如火如荼的文化传承中,更多的主动带来了更深的探究,更深的探究也生成了更真的体验。

4.如痴如醉的戏剧表演

一步步走来,孩子们对正式的戏剧表演翘首以待、望眼欲穿,舞台的提供势在必行。隔壁小学的露天大舞台、连廊临时搭建的“快乐舞台”等都是孩子们可以尽情表演的地方。其实,我们更自豪的是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精彩的舞台。

三五成群时热烈地切磋,有虔诚的模仿也有激烈的碰撞;自编自导时不断地创想,有角色的对白、动作的练习,也有情节扩展、延展的尝试;舞台表演时的一丝不苟,道具的摆放、出场的造型、木偶的姿态无一不在精致中演绎……

可以说,戏剧表演中的每一个镜头里都有孩子们如痴如醉的身影,因为我们从不干预他们表演的内容、方式、搭档、背景、顺序等。我们愿意相信孩子们的才能,愿意等待孩子们在索求之后收获“不费功夫”的惊喜。

三、收获 :真实体验中的“小美好”

回望木偶戏剧课程一个多月来的足迹,满怀着笑语盈盈、诗意融融、情谊切切的“小美好”,这一切都是崇尚真实体验的亮丽风景。笑语盈盈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内在动力在聚集,诗意融融里孩子们的情绪情感、道德品质在萌发,情谊切切下孩子们的能力经验、习惯品质在养成。

写剧本、画海报、做门票等活动不断培养着孩子们的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毕业汇演中“真主人”的自豪感不断激发着孩子们大胆尝试、乐于表现的自信;不拘一格的戏剧脚本不断满足着孩子们戏剧表达的愿望,让内在动力不断迸发;文化传承中的资源挖掘不断丰富着孩子们直接感知的机会,在支持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的乐趣……

我们可以窥见,这一份份“小美好”是来源于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到实处的尊重、适时适切的支持以及由此产生的幼儿在前、儿童为本的课程生态下自动自发的建构结果。

总觉得,课程实施的过程就像在抉择往一个杯子里倒进什么。倒进酒,我们就可以感觉到酒的香味;倒进水,就会呈现一种清澈。但是当什么也没有倒进时,它才能拥有所有味道的想象。如果我们敢于让主题课程“空杯”,让孩子在其中自在“舞蹈”,用“心有灵犀”的才能把一些媒介酿造成孩子们在课程中的“一点通”美好,那应该会让追随儿童的课程理念更加掷地有声。

猜你喜欢

木偶大街牙齿
木偶和木偶戏
逛大街
奇怪的大街
可怜的牙齿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如何保护牙齿?
木偶的眼泪(一)
爱护牙齿要注意的事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