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方琳
方 琳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致力于在教学素材、教学过程、教学延伸三个方面体现音乐的生活化,更好地将音乐教育与幼儿生活联系起来,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一、教学素材选择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
应选择幼儿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内容作为音乐教学的题材,利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生成新的知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化的教育素材,从幼儿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将音乐与生活有机整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1.结合常见生活现象开展歌唱活动
大班歌曲《为什么》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唱到歌曲里;中班歌曲《小雪花》《下雨了》将幼儿常见的季节特征唱到歌曲里;小班歌曲《漱口歌》将幼儿每天漱口的动作唱到歌曲里……这些歌曲不仅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场景,而且朗朗上口,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2.选择常用生活物品开展打击乐活动
幼儿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充满好奇。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不同材质的杯、碗、盆、勺、鍋等。通过开展“好听的声音”“是谁在唱歌”“锅碗瓢盆协奏曲”等活动,我引导幼儿在敲敲打打中听辨不同材质的物品所发出的音色特点,了解不同材质的物品的声音不一样。在认识了各种物品的音色特点后,我再引导幼儿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归类。幼儿有的说:“我觉得木碗的声音像木鱼。”有的说:“我觉得玻璃杯的声音像下雨。”还有的说:“我觉得不锈钢碗的声音像敲钟。”大部分幼儿能根据自己对各种音色的理解、想象,对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分类,从而认识到原来生活中蕴藏着如此美妙的音乐,增强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根据生活中的动作形态开展韵律活动
音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只有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进行各种动作的模仿、探索、创编,才能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比如,在开展大班音乐活动“钟表店”之前,我首先引导幼儿收集、认识各种形态的钟:小动物造型的钟、模拟生活物品的钟……初步了解钟的功能,聆听各种有趣的钟声等。当积累了对钟丰富的经验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就表现得游刃有余了,能随音乐大胆地用肢体动作模仿各种各样的钟的形态:摇摇摆摆的弹簧钟、蹦蹦跳跳的小兔钟、会报时的布谷鸟钟……能根据不同形式的报时模仿自己各时间段在园在家等不同的生活状况,如起床、刷牙、入园、晨练等,从而使音乐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4.运用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开展欣赏活动
儿童的生活植根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风俗民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格。由于幼儿从小生活在地域文化氛围中,因此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应充分考虑幼儿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开发适合幼儿发展的地域文化音乐特色课程。湖北蕴含着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如《龙船调》《黄四姐》《绣荷包》《八月桂花遍地开》《洪湖水浪打浪》等。之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运用这些幼儿耳熟能详的湖北民间歌谣,一是深受幼儿喜爱,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掌握;二是有助于培养幼儿民族审美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传承我国优秀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过程应注重幼儿生活体验
1.感受音乐——生活化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对丰富幼儿的情感、提高审美情绪、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进行中班歌曲《买菜》教学时,我先以“你们去过菜场吗?在菜场里你买过什么菜?”这一生活化问题的导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接着我拿出多种蔬菜模型,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幼儿猜猜我要买什么菜。幼儿对猜谜活动十分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帮我买菜,学习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然后,我适时引导:“有一位小朋友和他的奶奶一起去买菜,我们听听他们买了什么菜?”幼儿立即安静下来,仔细地聆听歌曲。
整个学习活动围绕“买菜”这一生活话题,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把生活融于教学之中,让幼儿带着一份真情、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而音乐的直观形象又有助于幼儿鉴赏,使其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
2.情境教学——生活化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若能把音乐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生活化情境游戏,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就能唤起幼儿学习音乐的信心,提升幼儿学习的欲望。
小班韵律《爬爬乐》活动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幼儿感知音乐的上行与下行,并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区分上行与下行,我把这两组音阶形象地设计成了“上山”和“下山”。在引导幼儿学习上行下行音时,我创设故事情境以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
教学过程如下:小虫子来到一座大山面前,大山那边就是它的家,它爬呀爬呀、爬呀爬呀(播放上行音)终于爬上了山。眼看天就要黑了,它又爬呀爬呀、爬呀爬呀(播放下行音)爬下了山,终于回到了家。我引导幼儿用小手模仿小虫子在身体这座大山上随音乐爬上又爬下。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在情境游戏的表演中通过“上山”和“下山”来区分上下行音的不同,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音乐的乐趣。
3.表现创编——生活化
音乐是一门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大多数幼儿热爱音乐,愿意表现音乐。教师若能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案,将教学转化成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则能使幼儿乐于学习音乐、勇于表现音乐。
在小班音乐《扮家家》教学前,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道具,如锅碗瓢盆、宝宝碗筷、炉子等。在熟悉歌曲旋律时,让幼儿边听《扮家家》的音乐,边扮演爸爸和妈妈进行炒菜及做饭。幼儿喜欢玩扮家家的游戏,所以表演起来个个兴致高昂,有板有眼,真像一个个小爸爸和小妈妈。在教学中,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来学习音乐。《扮家家》中的歌词正是幼儿表演的内容,所以当游戏结束后,幼儿对歌曲已基本熟悉,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小爸爸小妈妈”们就边游戏边哼唱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这既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唱小班歌曲《亲亲我》时,我启发幼儿:“除了想要妈妈亲亲你,还想要谁来亲亲你呢?”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对家人的情感,很快地就创编出了新歌词:“爸爸快来亲亲我、奶奶快来亲亲我……”幼儿一边创编歌词一边表演动作,将音乐与情感整合起来,并在体验成功的快乐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亲人的情感。
三、教学延伸应回归生活本真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集体教学中,隐形的音乐环境、愉快的音乐区域氛围、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都能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音乐。教师应让音乐回归生活、还原生活,使音乐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创设隐形的音乐教育环境
富有动感的主题墙饰,配以适宜的音乐元素,能将幼儿置于音乐世界。我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阶段目标定期更换主题墙饰,注重幼儿的参与性,让环境与幼儿互动。比如,在“海底世界”主题中,我利用蓝色的纱布在天花板上营造海浪的氛围,在四周搭配与幼儿共同制作水草、小鱼,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海底之中。幼儿置身于这样美的环境再配以美妙的音乐声,就更容易走进音乐,扮演音乐形象,感受音乐。
2.营造愉快的音乐区域氛围
区域活动是幼儿表现音乐、探索音乐的主要场所之一。“音乐屋”中藏有动物节奏卡和水果节奏卡,幼儿可以自由地取出节奏卡练习拍节奏;“乐器树”上挂满了各种打击乐器,便于幼儿指认及使用;“跳舞娃娃”能让幼儿按意愿把会动的娃娃摆个好看的舞蹈动作;“音乐工作室”可以让幼儿在里面尽兴地表演、尽兴地探索……我还为幼儿提供多种自制乐器,如棒棒糖盒做成的“沙球”、饼干盒做成的“大小鼓”以及小木片涂上颜色做成的“五彩响板”等,让幼儿感知音乐无处不在。我还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与创造需求,在音乐区中投放丰富的物品,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制作乐器。让幼儿在唱唱、跳跳、敲敲、打打中去感知音乐,增强音乐的节奏感,提高辨析音乐的能力,发展音乐想象力、创造力等。
3.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音乐要让幼儿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我经常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这引起幼儿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如在音乐《咿呀咿呀哟》教学活动中,为了找出“咿呀咿呀哟”的乐句,我鼓励幼儿用横线画出音乐,当听到“咿呀咿呀哟”时则用锯齿线表现,用不同的线条感受、表现音乐的不同,幼儿非常感兴趣。大班幼儿还能将音乐运用于故事表演之中,如在故事《狐假虎威》中,“大老虎”一出場就演唱了一段《我是山大王》,增强了老虎威武的形象,使故事表演更加生动化,富有趣味性。
音乐教育生活化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学习音乐时感到亲切、轻松、有趣。实施音乐教育生活化,给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如教师在课前要花费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材,对教学进行准确预设,将幼儿的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从而发展幼儿各种音乐能力,实现让音乐教学充满生命力的目标,达到以音乐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