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探析

2019-09-10陈晔

体育风尚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课程

陈晔

摘要: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查询的方法,以某体育学院体育社会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根据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困境,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课程;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开展过程中,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教材选用标准不一致、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效果。因此,依据《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对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情况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概述

在20世纪末期,我国国务院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纳入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提纲。随后在21世纪初期,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素质课程指导纲要》、《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而随着各高等院校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数量的增加,其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本质上而言,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主要是以体育运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社会活动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体育运动具有社会作用、个体价值的详细分析,确定体育运动运行模式、发展理论,并为体育运动发展提供依据。

二、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究

(一)研究对象

以某地体育学院为研究对象,对该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查询的方法,通过对该地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大纲、培养方案调查分析,全面深入剖析了现阶段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并概括了其在课程开展中的不足。

(三)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相关资料分析,得出现阶段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主要存在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教材选用标准不一致、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具体如下:

1.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

在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下,多数高校及其内部学习人员都较为倾向于实用性较强、知识价值较高的学科及课程。并没有对人文类课程投入足够的关注,导致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目标不明确,甚至发生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的情况。

2.教材选用标准不一致

在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材选择过程中,多数高校为保证教育效益,大多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执行力较强的教材内容。而各个地区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标准的不一致,也影响了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1]。

三、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优化对策

(一)明确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目标

一方面,依据《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相关规定,在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心理学等体育人文主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统一设定体育人文课程教学标准。即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体育类专业人员未来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2]。在这个基础上,以体育运动中个体的社会活动、心理活动为核心,引导相关专业学生对体育运动本质及其具有的社会作用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帮助相关专业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另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效果不高是现阶段体育专业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知识较抽象且实践程度不强,无法为有效提高学习人员学习兴趣。针对上述情况,为切实提高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效果,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人员应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将创新与传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进行有机整合,从学生需要掌握的态度、价值观、情感、知识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创编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同时成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结合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实验设备的配套设置,真正的提高相关专业学生对体育人文类课程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摒除体育人文类课程“强买强卖”现象。

(二)更新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标准

首先,为保证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针对性,可依据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主干课程内容,摒弃以往功利性教育理念。从相关专业学生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精神教育等层面入手,制定明确的教育教学标准,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人文观念提供依据。

其次,根据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等法规要求,在整体体育教育体系中引入休闲类体育课程,如《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等。通过多样化、多层次化体育人文社会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相关学科的完善,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更加多樣的选择。如在休闲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可进行休闲基础概念、休闲伦理及法律认知、实务经验、数据处理等几个模块知识传输[3]。

最后,在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结构一定的情况下,为提高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质量,可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公共课程等模块逐步细化课程标准。其中体育人文社会类基础课程主要在各专业学位课程的前提下,进行社会发展与体育、现代竞技体育、现代文化与体育等体育社会学方向课程标准的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各专业方向的区别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学校体育方向主要包括学校体育思想史、学校体育发展史、学校体育功能目标论、体育教学方法与环境论等模块;体育人文社会类选修课程主要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沿体育学基础架构,设定不同的选修课程,并设定对应的选修标准;而体育人文社会类公共课程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等课程标准。

此外,为保证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效果,可摒弃以往大班化教学方式,而是适当调整教学专业比例,构建小班化教学体系。从根本上避免专业学生隐形逃课现象,为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依据。

(三)构建完善的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评价体系

《体育人文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在体育人文类课程评价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基础体育知识、体育方法进行评价,而且需要在评测学生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学生评价能力进行合理评估。据此,为保证体育人文类学科知识传授统一连贯性,体育人文类课程教学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可在课程出勤率统计的基础上,加强对体育人文类課程教学过程评价的重视。即将专业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将相关专业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纳入整体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架,可为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方案优化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在期末考核阶段,为保证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期末评价的公正全面性,相关教学人员应在常规课程开展过程中,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同时加强对体育人文类基础课程的重视,避免考试前期“临时抱佛脚”现象的出现[4]。

另一方面,在学分设置过程中,可根据各专业课程类型特点,设置多元化学分体系。如若总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学分为50,则可设定公共课程学分为10,基础课程为5,专业课程为10,选修课程为20,学生自评为2,学生互评为3。通过多元化学分体系的构建,可加强专业学生对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过程学习的重视,为后期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评价实效性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人文类课程实际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人员应以提高高等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为教学要点,以体育人文社会类主干课程为核心,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程、选修课程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教育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为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穆涛.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 (1):121-122.

[2]马勇,饶平,周健生,等.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4 (23):106-107.

[3]李东蕾,常乃军.反思性学习在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 (2):59-61.

[4]李志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J].运动精品,2017,36 (8):21-22.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淄博市职业院校乒乓球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