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绽放在高中语文课本里的“黄花”

2019-09-10李学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黄花

摘  要:菊花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越来越显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古诗意象;高中教材;“黄花”

菊花,花中隐逸者也。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如烟海的咏菊诗词的滥觞。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高中语文课本选留下了许多有关菊花的精美诗篇。

一、黄花意象内涵的传承与创新

“黄花”这一意象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共出现了三次:必修一《毛泽东词二首》中《采桑子重阳》中“战地黄花分外香”句,必修三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句,必修四《长亭送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句。细品三处黄花意象,内涵颇有不同,但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传承与创新的趋向。

李清照应该是使用黄花意象最成功的一位词人,她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文学史上流传的佳句(《醉花阴》)。这里的“黄花”表达的内涵:词人被迫离京而产生的离愁别恨对于人的折磨,政争的忧患给主人公所带来的体损神伤,超过风霜对“黄花”的侵袭,人比在秋风中枯萎的“黄花”还要瘦削骨立。

在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残英满地,自己因忧伤而憔悴,如菊花枯萎凋谢,有谁能有心情去摘花呢?此首为赵明诚去世之后所作,表现了国破、家败、人亡的凄惨境况。这里的“人”与“黄花”同样憔悴,因此不如“人比黄花瘦”更令人震撼,但是它所形成的“满地黄花堆积”的惨淡情景依然令人心碎。

王实甫的《端正好》,从范仲淹的《苏幕遮》化用而来。原词为: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王实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将“黄叶”改为“黄花”,这一字之别则有“点石成金”之效,原来的黄叶,应该指落叶,而现在是落下的菊花,惨淡的程度自然更胜一筹,更浓烈地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我们不能臆断王实甫受到李清照“黄花”的启发,但却不能不看出这里的传承关系。而熟读诗书的毛泽东却是受到了“黄花”意象的感染,反其意用之战地黄花分外香,依然是“黄花”,可“此黄花非彼黄花”,这里的“黄花”经过战争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放芬芳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很巧的是,四句的“黄花”都和“风”的意象配合使用。在《声声慢》中,上片就有“怎敌他晚来风急”句,《醉花阴》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都与“西风”连用,使诗的意境顿增萧瑟之感,毛泽东也用了“风”,而意境却相反。他在“战地黄花分外香后”大胆追一句为“一年一度秋风劲”,这里的“秋风”一改萧瑟之境,与“劲”字马上使“秋风”变得迅猛起来,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秋风扫落叶”的力量,从而使得“黄花”更加矫健而充满生机,英姿勃发。这种改变与毛泽东的胸怀与气概贯通,像苏轼一样使词的境界为之大开,大胆的创新给后来热爱诗歌的人们以很多启示,探索诗歌意象的传承与创新时,我们不能不佩服毛泽东深厚的语言功力,游刃有余的技巧,叹服中华文化的机巧多变与博大精深。

二、黄花与落花之辨

与“黄花”意象含义相近的还有“落花”。

李煜《浣溪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我们要注意诗句中的三个意象“流水”“落花”“春去也”,这三个事物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今昔生活对比,表达词人无限凄苦之情,余味无穷。这里的“落花”与“黄花”有四个不同:一是颜色不同,“落花”应该是色彩鲜艳的花朵;二是范围不同,落花应该指一切凋谢之花;三是感情不同,究竟哪个更凄苦一些不好定论,“落花”往往有与过去对比之意,而“黄花”则没有;“落花”有一种动态,而“黄花”则表示静态。

李清照也有“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好事近)句,大风过后,落花满地。这里的花有红与白两种。人们评价此句“看似平常最奇崛”,于渲染落花美丽中流露哀惜之情,“落花而深”,风之狂且骤可见,词人不说狂风呼啸、飞给满天的过程,只写风過后一切皆空的结果,益见心境之悲凉。

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里的“花”并非确定的花,而是指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花落去”可以是指芳春的匆匆归去,但又何尝不是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世!晏殊还有“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句,同样如此。

由于“落花”往往是春末的景象,而“黄花”应该是深秋景象,因此前者往往表示花木凋败,抒发伤春之感,而后者是渲染秋意的萧条,抒发悲凉之意。古诗中有时也出现“落英缤纷”,“落英”二字显然不如“落花”“黄花”惨淡,而今天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则将落花写成了有意而落的意象,也是很有趣的语言现象。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青睐。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易安、黄巢等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孟彤.李清照词赏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3]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作者简介

李学功(1964.07—),男,云南省楚雄州元谋一中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及高考。

猜你喜欢

黄花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云州区唐家堡村 致富黄花分外香
这里的村民夜采“致富花”
忘忧草,致富花
山行
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启幕
黑黄花天牛
大同市:贫困户云州区摘黄花
黄花歌
我是一棵忘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