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维度视角下的中英教育文化差异的研究

2019-09-10吴钧谚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0期

摘  要:文章依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进行分析,从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自身放纵与约束五个方面探讨该片中英教育文化之差异极其缘由。虽然中英教育文化差异之大,但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完美的。明晰不同的文化维度,取其精华,把平等、个人主义、自由等思想融入中式课堂,以完善中式教育。

关键词:文化维度;中式教育;BBC纪录片

1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1980)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他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下人们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能将一群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指某一社会中地位低的人对于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不确定性的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激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规章制度少,在哲学、宗教方面他们容许各种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

2《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文化维度分析

2.1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维度聚焦于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間的平等程度,可分为“较大权力距离”的文化和“较小权力距离”。在权力较大距离文化中,人们承认权力的天然存在,认为人应该安于自己在社会等级秩序中的位置。而在权力较小距离的文化中,权力被认为是为了方便社会运行的一种工具与手段。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

中国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课堂纪律管理问题,原因是博航特中学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纪律意识,都是闹哄哄的,以致课堂授课效果极差。杨君老师表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课堂,学生都是非常听话,根本不用管。而在这边,完全没有办法讲课。”有一次,她提到博航特的学生拖了老师的后腿,比中国学生笨。而索菲亚立马表示这是无礼的,被杨老师认为这是扰乱课堂纪律,罚站面壁思过。然而,索菲亚也没有觉得这是羞耻的,她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觉得这管理纪律在博航特课堂是行不通的。杨君老师在片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在中国,只要是老师,自然会受到尊重。这种自由表达想法,随意挑战权威的学生,我们不习惯,因此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2.2不确定性的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聚焦于对不确定性及含糊性的容忍程度。根据霍夫斯特的调查研究,不确定性规避度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体现。

为了更好地解决纪律差的拦路虎,数学老师特意组织了社会主义班级委员会竞选。他向大家解释班委制度并让大家进行投票选举。选举后,他私下对班委们道出了厚望,希望班干协助老师,积极参与课堂管理,以身作则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然而,当场班干们表示“不感冒”的态度,在随后一周,依旧“我行我素”,并无在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

中国属于“不确定性”高国家。在纪录片中,中国老师对“不确定”感觉不舒服,认为这会给他们带来压力,无法按照进度讲课,所以要改变现有的情况,以明确班委会的规章来规避甚至消除这种不确定性。英国属于低度规避不确定性的文化,学生对这种规章制度却不买账,不在意这变动,不循规蹈矩,所以依旧“我行我素”。

2.3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维度聚焦于社会对个人成就及人际关系的认同程度。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多强调群体、和谐、协作、传统和面子,而个体主义文化更多强调个人权力与责任、隐私、自由和创新。以下用两个案例来分析两个概念。

在每周一早上,老师们带领大家50位同学一起升国旗。杨君老师表示:“升国旗、唱国歌是尊重祖国的体现。举行升旗仪式是为了在提醒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报效祖国,为祖国服务。所以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种责任感。”但是,大家虽然的确一起升国旗、奏唱国歌,但对尊重国旗和国歌却很不感兴趣,部分学生比较闹腾。有些同学直接表达不认同中国老师的看法。苏菲觉得没用处并且很无聊。

3结论

长期取向可以带有趣味性课堂。中式教育主张竞争,学习气氛紧张。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在应试的学校教育中,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一方面让孩子们更坚强,一方面也可能酿造出人间悲剧。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鼓励学校根据学校情况开展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而北京十一学校、深圳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已经进行改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其他学校也可以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甚至开设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曾飚.《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一场戏剧化的教育媒体实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8-17(024).

[2]李军.我们的学校够“软”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10(004).

[3]万琰.BBC纪录片的符号研究——以《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为例[J].青年记者,2018(14):119-120.

作者简介

吴钧谚(1995—),性别:女;籍贯:广东广州。

通讯作者:杨文滢,女,职称:教授;所获学位:文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