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

2019-09-10赵永胜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洋流气候原理

赵永胜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通俗地说,就是学生与教材间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这个矛盾解决不好,很可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严重障碍,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念头,丧失信心,“知难而退”,从而使教学活动失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吃透教材,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状况不同,合理地确定难点,特别对抽象性强、综合性强、分散性大的知识内容,要作为难中之“难”,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难”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突破。

一、对抽象性强的教学难点的突破

所谓抽象性强的教学难点,是指该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无法被人直接感知,在地理教材中,这类难点主要表现在一些高度概括的地理概念及地理原则。如,初一地埋中的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陆地自然带等;初二地理中的天气和气候、区城地理特征和区城地理差异等概念,还有地球上热量平衡、水平衡、生态平衡等原理,对这些难点的突破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变式”分解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抽象概念难点的突破,如讲解“天气”这一概念时,决不能只让学生机械背诵概念定义,这样只能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达不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说出每天电视台预报天气的内容、将预报内容作如下分析:①空间范围的有限性;②时间上的短暂性;③大气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按这三种性质表述,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和掌握“天气”这一概念,待讲“气候”这一概念时,可以同“天气”这一概念比较讲解,这一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2.直观教学法。由于有些地理事物存在的空间范围广、演变时间长,而人的视野范围狭小、感知时间有限,这一矛盾决定了学生对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根本无法直接感知,单凭空间想象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可以充分借助图象、仪器教具、模型以及投影仪、幻灯、影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直观教学,使无法感知的事物形象、清晰、直观地展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大开眼界,易于接受。例知:在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褶皱和断层、火山和地震等内容时,可以采用三球仪演示、观察褶皱、断层的模型,放映有关火山地震的影片等形式,使同学们在娱乐中接受新知识。

3.形象比拟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地理事物无法用直观教学来完成,学生难以接受。这时,可以选取与新学事物有某种联系或相似之处、而又为学生所熟悉的旧事物来说明;用形象化的比拟和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想象出新学事物的形象,并认识其本质属性。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洋流的形象和属性,可以用学生已有的河流的表象进行讲解,象河水在陆地上流动一样,洋流是一部分海水在海洋中的流动,采用这一比拟法学生就容易接受了。然后,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说明:首先,洋流是一部分表层海水常年稳定地作水平流动,而河流则是整个河床内的河水在流动;其次,洋流规模之大远非河流所能比拟的;再次,河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呈不规则曲线流动,大多数洋流系统则是呈环状流动。

通过上述对比,就能使学生想象出他们从未见过的消流形象,对其本质属性和流动规律也有了正确认识,从而使难点很顺利地解决了。

二、对综合性强的难点的突破

众所周知,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即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地理事物体系。这类教学难点,在地理教材中主要表现为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如初一地埋中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初二地理中中国地形的成因,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及运动规律等。这类难点情况复杂,难度最大。由于它涉及的地理概念多、原理多,常常是多因、多果、多层次,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掌握这类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教学中对这些准点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轻而易举的炒法,必须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总体“战略战术”,先“各个击破”,步步为营,

待机成熟,再发动“总攻”,方可获得全胜。具体突破方法知下。

1.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并通过“变式”锻炼学生,准确地识别地理事物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小结建立起知识概念体系。因为知识是由概念和原埋组成的体系,没有哪一个概念,原理不与其他概念原理发生联系,也没有哪一个概念、原理不包含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之中。只有当学生了解一个概念、原理与其他概念、原理相互联系和它在知识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时,学生对这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才会深刘,记忆才会牢固,运用起来才会灵活。

3.建立起知识概念体系后,再通过专题总结和综合练习,培养学生多向思雄和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善于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一是要通过多种实例,使学生懂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认识问题的出发点,要尽量挖掘问题中的已知因素,已知越多,掌握事物间的联系渠道也就越广,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越多。如在讲解“欧洲气候”时,可先让学生从气候图上分析北京与伦敦两地的维度及冬夏气候差异,渤海与巴伦支海维度与结冰期间的不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两地纬度相近,而气候悬殊。这时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象的原因,待分析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欧洲气候的影响后,欧洲气候的特征也就明确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新知识,又锻炼了思维力。

三、对分散性大的教学难点的实破

在初中地理教村中,有時同一概念,同一原理分散在不同年级,不同章节中逐次出现,这是教料书编者有意将它们分解编排,以便起到分数难点,投高信心的作用。例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散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埋》中讲授,对这类教学难点的突被,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适时归纳总结。教学时采取以旧带新或以新带旧的方法,象滚雪球一样,以某个地理事物为核心,把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同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打乱章节,做好归纳总结。如讲《中国地理》可以将地形对气候的影啊作如下总结:①山地的位置和海拔;影啊气候垂直变化的状况;②山脉的走向,影响气流的运行和降水的情况;③山地的坡肉:怎样影响雪线位置等。这样,通过总结,可使学生对分数的地理问题有了全面系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洋流气候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