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符景羽
符景羽
摘 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文章从三个方面探究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别是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利用肢体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英语;肢体语言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效果显著且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对于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英语来说,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通过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熟悉感就更为必要。另外,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还可以为小学英语的学习提供更为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教学体验,由此,深入挖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来开展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赋予学生英语学习的亲切感,拉进学生与英语学习的距离,另一方面,实物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学生与实物之间建立直观的联系,这样一来就简化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路径,从而降低英语学习难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存在于校园生活中的单词时,就可以使用实物情境创设的方法 [1] 。例如,学生用来写字的“pen”、用于学习的“book”及学生喜欢吃的“banana”等,并且当教师像变魔术一样从讲台后面拿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告诉学生这叫“apple”的時候,学生的兴奋神经则会被激活。由此可见在英语课堂上开展实物的情境创设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在分组教学中组织小型分组竞赛,教师随便指向教室内的一样物品,学生则要立刻说出教师所指物品的英文,其中最快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其所在小组积一分,最终分数最多的小组获得胜利并赢得小奖品。通过将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教学与小型竞赛结合,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当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极为显著地促进作用,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必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感受及更为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这对于学生不了解的英语学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英语是一种语言,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外,因此利用多媒体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弥补实物教学情境的不足[2]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播放简单的英语短片或简单的英语动画片,对于小学生来说动画片对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学生轻易地就沉浸在英语动画片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动画片时,应该选择简单的语言对话,尽量保证学生可以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真正沉浸在英语情境当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制作成动画播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三、利用肢体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肌肉记忆向来都是一种适合学生记忆方法,因此利用肢体语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升英语的记忆效率,增加记忆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表情、手势恰到好处地补充、配合、修饰所讲述的英语内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景中,以达到英语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篮球“bas-ketball”这一单词时,可以站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单词为“basketball”,但是它的中文含义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动作来猜,然后做出拍球的动作,再做出双手持球高举过头顶,最后做出投掷的动作,引导学生说出“篮球”这一中文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加深这一单词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肢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可以与分组教学模式进行结合,学生两两组队猜词,其中一人看到单词后用肢体语言表达,另外一人通过观察队友的肢体动作猜出单词的含义,并且说出其英文,在相同时间内回答出单词最多的小组获胜。通过肢体的表达,可以大大增加单个单词的记忆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最终提升英语学习的学习效率 [3] 。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对于小学英语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现阶段的教师而言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小学英语中的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 蒋长花.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19):46-47.
[2] 孟庆莲.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7(23):113.
[3] 朱引兄.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