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9-10陈荟羽王艺洁
陈荟羽 王艺洁
[摘要]研究如何提升农民储蓄,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而且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文章主要运用西方消费储蓄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如农村居民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城乡差距。研究表明,由于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储蓄存在正向关系,因此为提高农村居民储蓄,农民自身应主动利用自身条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国家应通过统筹城乡就业体系、城乡产业发展体系、城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体系,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农民储蓄;农民收入;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10
近年来国家一直积极引导农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并开辟了一条走乡村旅游道路,十九大又明确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储蓄主要特点就是来源广泛、季节性强、潜力大;其增加面对的困难就是投资渠道有限,理财意识薄弱和社会制度不完善。
农村居民储蓄通常指农民的消费剩余,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对于农业大国的经济发展尤其重要,较多的农民储蓄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并且可以通过储蓄的量来判断农村居民的消费剩余的多少,从而判断出除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变化。因此文章通过研究影响农村居民储蓄的因素来寻求影响农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解决农村居民储蓄不足问题,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准、带动经济发展。
1 文献回顾
1.1 农村居民储蓄国内研究现状
蕈彩丽[1]在影响农村储蓄增长的因素及对策中认为影响农民储蓄的分为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外部为农村银行、信用社储蓄网点设置难,融资形式多样化分流了农村储蓄,城镇建设促使大量农村资金流入城镇。内部为农行、信用社储蓄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储蓄工作人员素质低,资金组织体制不完善,储蓄宣传工作不深入。
王信[2]在我国居民收入高增长时期储蓄问题的分析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居民国内储蓄率的变化及地区差异,当期收入影响当期储蓄的程度与我国信贷水平有关,实际利率变动对农民储蓄变动影响较小。
李特[3]在农民储蓄预防性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认为研究中国农民储蓄主要得研究农民预防性储蓄,因此应破解农村高储蓄动机,从而将农村储蓄额转换化为即期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
孙晓方[4]在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行为是农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利率水平、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程度等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建琼等[5]在异地务工农民储蓄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农民工存在较高的储蓄倾向,其储蓄行为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最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消费水平、工作时间对农民工储蓄也有极大影响。
1.2 农村居民储蓄国外研究现状
Serah Shin等[6]在缩小框架和退休储蓄的决定中表明,狭窄的框架是个人储蓄决策的基础。當将狭窄的框架应用于退休储蓄决定时,狭窄的制定者倾向于在不考虑未来消费的情况下做出关于当前消费的决定,即为退休中的消费储蓄。对当前时间的偏爱和对维持现状的狭窄的框架会导致做出不太可能增加退休储蓄的决定。
2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水平分析
以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7年数据分析我国农民储蓄水平及变动趋势,我国农民储蓄额连年上升,1995年农村居民储蓄为29 662.2元,2017年农村居民储蓄已达到649 341.5元,是1995年的21.89倍,近几年来更是快速增长。
3 建立假设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居民储蓄是由消费函数推导而来,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之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储蓄,储蓄可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
C=CO+CYd,S=C0+CYd,S=S0+SYd (1)
式中:S为消费支出,S0为自发储蓄,Yd为居民可支配收入。 故影响消费的因素就会影响居民储蓄。
(1)农村个人可支配收入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个人储蓄与收入存在明显的稳定线性相关性,当个人收入水平很低时,储蓄会很少,只有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以满足个体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时,农民才会有所储蓄[4]。数据可知近年来农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而农民储蓄也不断提高,二者之间呈正向变动趋势。尽管数据显示时间较短,但文章认为这并非偶然。
(2)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农村与城市经济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平上,农民进城的愿望强烈。农民工唯一的希望就是多赚钱、多攒钱、进城落户,消费大量减小,储蓄大量增加[7]。近年来城乡交流更加密切,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对居民储蓄有较大影响。
(3)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在发展经济学中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也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所以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通常会影响农民的消费。
(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价格弹性比较低的生活必需品来说,价格变动对人们消费几乎无影响。而对于价格弹性比较高的产品,价格变动就会引起较大的消费量变动。当物价较高时,农民收入中用来购买必须生活用品的占比就会增大,农民的储蓄就会相对减少[5]。由此可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居民的储蓄也有一定影响。
(5)农产品价格政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收购价格变化导致农民对未来的收入不确定。而制定农产品支持政策能使家庭收入处于平稳状态,新型经营主体和节本降耗等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增加家庭经营收入,从而带动规模收入、效益收入、降低成本[8]。由此便可使农民有资金进行储蓄。
(6)家庭孩子数量。199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出生率持续下降,为了应对新形势,2015年10月我国出台了“全面二孩”政策,大力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但在经济社会下,人们倡导美好生活,认为多育会导致生活压力增大,而造成大部分人不愿要二胎或为二胎增加储蓄的现象。
(7)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展,还能提高人们消费内需的内动力。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失业保险建设,显著提高了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并减少了他们预期生活的压力和风险,这将使人们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消费和储蓄。
4 数据分析
文章选取以下自变量:y=农民储蓄,x1=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x2=基尼系数,x3=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x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1 农村居民储蓄影响变量数据收集
1995—2017年,农村居民储蓄影响变量数据收集(见表1)。
4.2 模型建立检验及修正
根据最小二乘法样本参数估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x1+βx2+βx3+βx4+μ (2)
y=-2 788.796+0.160 2x1+2 667.546x2+22.583 41x3 -3.908 513x4(-0.791 578)(15.988 77)(2.752 976)(0.609 286)(-0.375 820) (3)
R2=0.955 268,D.W.=1.521 348,当α=0.05时,T检验大部分不合格,伴随概率较高,因此可能存在共线问题。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后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检验和回归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对x1、x2、x3、x4的一元回归(见表2)。
其中x1的R2最大,以x1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回归。修正多重共线性影响后模型为:
y=923.185 3+0.160 177x1+2 845.058x2 (-2.471 997)(16.669 72)(3.283 978) (4)
由表中数据可得:R2=0.954 293,修正的可决系数=0.949 722,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给出显著性水平α=0.05,F=208.783 7>F∂(2,20)=3.49,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农民可支配收入和基尼系数联合起来对农民储蓄影响显著。由表可知,β1,β2对应的统计量分别为16.669 72和3.283 978,大于t=T0.025(20)=2.086,也就是说,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可支配收入(x1)和基尼系数(x2)对农民储蓄(y)的影响是显著的。经检验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序列相关性,因此模型成立。
5 结论与讨论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情况下,当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农民储蓄增加0.160 177元;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情况下,当基尼系数增加1时,农村居民储蓄增加2 845.058元。这与理论分析判断一致。
根据我国农民储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反映,我国居民储蓄行为主要由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决定,这与现实生活相符合。文章认为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依旧很大,农民仍旧希望攒钱进城居住;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因为担心未来生活及养老问题,即使收入日益增多也不愿增加消费。为了使农民储蓄行为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增加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完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以达到惠农富农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6 对策与建议
第一,引入现代化的市场机制,发展完善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旅游休闲需求日益增加,以发展旅游业为中心,美化环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是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并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有效方法。要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便利电力、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业现代化制造业和农业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大力开发风景名胜区、有历史遗迹的名镇名乡来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如打造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家庭农场、采摘园等现代农村经济形式,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重利用当地先天优势,配合发展旅游相关工业,如生产便携性旅游商品,促进乡村商业贸易发展,实现乡村增收。
第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机制和教育制度,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以努力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权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吸纳更多农民就业。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支持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蕈彩丽.影响农村储蓄增长的因素及对策[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3(10):57-59.
[2] 王信.我国居民收入高增长时期的储蓄存款分析[J].经济科学, 1996(5):24-31.
[3] 李特.中国农民预防性储蓄率偏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D].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孫晓芳.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企业, 2017(12):44-45.
[5] 王建琼,吴文峰.异地农民工储蓄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J].学术探索,2017(3):112-118.
[6] Serah Shin,Hyungsoo Kim,Claudia J.Heath.Narrow Framing and Retirement Savings Decisions[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19:975-997.
[7] 李恩平.影响农民储蓄的三个因素[J].经济学家,1999(5):12-16.
[8] 韩丹.新常态下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6(16):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