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外国文学史》教学改革探究

2019-09-10刘华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改革

刘华

摘 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建构主义所发展出的学习理论,在应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中,具有有效的创新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单向导入讲授和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模式,改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交互的课堂学习模式,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环境要素在《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外国文学史》 教学改革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的三个阶段,建构主义原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后经由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学者丰富和完善。

建构主义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息息相关,可以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学习理论,这套学习理论包括对学习的定义以及方法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中的环境,认为学习是一定的环境中,即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交流互动,最终实现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当然也含藏着机遇。如何更好的完成这一课程教学,让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教学和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与能力,是一项需要持续观察和探讨的课题。因此,在《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良好学习环境的建构对教学和学习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目前存在问题

《外国文学史》课程是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或者下学期开课,课时设置通常为64课时或128课时,与之相关的还会有一些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或者外国文化课程。开课学院一般主要是文学院或中文系,部分高校的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的播音与主持、新闻学、英语等专业也会开设这一课程。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国文学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平,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必要的和良好的文学与文化相关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智能时代极大地改变了学习环境。“网络的发展创造出了全新的网络传播纪元,网络视觉文化也由此兴旺发达起来,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视觉去认知外在世界。换而言之,视觉对人类而言,成为人类建构并判断外世界的五大知觉之首。”[8]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加强,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信息,在庞大的信息笼罩之下,人需要强烈刺激的信息才能够引发兴趣,而且所引发的兴趣很难持久,非常容易被其他的信息吸引而转移。因此,在如今的视觉时代,以文字为载体进行阅读和解读的外国文学在课堂教学中遭遇了巨大的困境。

即使《外国文学史》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学生对文字阅读兴趣低,阅读量小;学生很难坚持完整读完一整本著作,尤其是异文化的外国文学长篇巨著;由于现在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学生虽然有大量的信息获取渠道,但是所了解的知识普遍偏向于零碎和浅显,这对需要深入专注解读的外国文学来说,学生很难解读出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所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哲思。因此,如何应对新的环境,调整《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非常紧迫,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很多的应对方法,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引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要点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减少教师的全面指导。但是要注重教师指导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独立地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要点,可以应对当前《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进行改革。

(一)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支架式学习方法,为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一些著名作家的写作方式,来理解一些外国文学理论。最后再撤去这种支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主探究工具,建立一个科学的外国文学史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二)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对国外作品的一些文字信息进行加工与转换,通过已经掌握的一些作者的知识,学习新的作品,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与概括。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发学生在大量文献阅读当中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将一个大的问题拆分为不同的模块,在一个具有自主探究的情景当中,学习到如何掌握问题,如何理解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2]

(四)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学习分组等等,帮助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学习内容庞杂的外国文学作品过程当中,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划分,例如谁是学习者、帮助者、协助者。通过优化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找到弥补的伙伴,共同解决问题。

二、四大要素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身临其境:情境构建

建构主义学習理论认为,要达到学习的效果首先是情境的建立。在《外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文化等元素进行实际情境的建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让他们能够更有效的感受外国文学的作品和外国文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创设情境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外国文学知识中对学生来说都属于新知识的部分,需要转换成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以便引导学生去吸收这些新知识。“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3]得益于现代的多媒体,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便利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让情境立体多元,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种体验方式感受外国文学。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教授,极少考虑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学习的知识吸收有隔膜,尤其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因此,还原知识情景尤其重要,尤其是在文学、文化的教学中。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描绘或展示文学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角色代入,让学生思考具体情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抉择。如哈姆雷特在其叔父祈祷时尾随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是否会选择杀了正在祈祷的叔父?”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后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简·爱,你会如何选择?”等等,角色代入是让学生进入外国文学作品情境的有趣、有效的方式。

表演课堂剧也是创建情境的途径之一,通过学生亲自演绎,还原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故事等。虽然课堂剧比较简单,但基本上能够呈现一定的情境,并且这一情境的构建比较立体、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陌生的外国文学在顺应中得到同化。中国学生对中国的文学、文化有一定的熟悉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中国文学、文化与外国文学、文化对比,学生在对比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一定的改造和重组。

百花齐放:协作与会话

在学习过程中,协作与会话是贯穿始终的过程。协作是“指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语言而进行的相互合作,包括对学习资料的共享,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最终意义的建立。”[7]会话的过程就是协作过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协作和会话能够对学习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如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假设的提出、讨论和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能够参与到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能与他者交流。

现代的学生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文学课堂已经兴趣缺缺,因此,改变这样的传统教师单向导入讲授和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模式,建立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交互的课堂学习模式势在必行。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需要良好地进行协作和会话。教师提问、小组讨论、课堂剧表演等教学手段可以加入让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如在角色代入的情景创设中,可以以教师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得到较好的协作和会话,值得强调的是,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做充足的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导向的价值观念。在分组完成课堂剧表演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协作和会话更多元和立体。在协作过程中进行会话,学生能够通过共同完成老师的提问、小组讨论主题讨论任务或者课堂剧表演任务,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有效的交流,成为学习群体中的一员,由学习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对意义的建构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非常有效。

当然,在写作和会话的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引导。进行课堂协作和会话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下,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因此,教师的导向型引导也十分重要,这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意义建构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视野,提高品质,升华精神。如在哈姆雷特是否选择杀死叔父的讨论中,开始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何哈姆雷特选择不杀死叔父,在讨论时被局限在过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后,能够真正理解哈姆雷特的选择,并从中体会到不同的文化和精神。

终极目标: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式学习的终极目标。常规的意义建构是指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中的意义建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3]外国文学的学习,就是在构建外国文学相关的情境中,通过协作和会话,让学生最终达成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外国文学的课堂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在认知能力上具有史识观念;还要求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鉴赏,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外国文学进课堂上的意义建构是通过外国文学史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以外国文学作品的真善美的精神引导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从西方文学文化的精神去思考问题。教师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应当加强指导,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感受和理解社会历史与现实人生,使学生在获得文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始终契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不断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改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的《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整体效果。虽然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教学也成为一种使用广泛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场教学依然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这一方式需要师生共同在场,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国文学的学习十分必要,因此,探索更有效的外国文学教学方式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二)(三)(四)[J],学科教育,1998(03)(04)(05)(06).

[4]何克抗,建构主义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08).

[5] 严云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15).

[6] 陳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03).

[7]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

[8]范高宁,身体的狂欢:女性形象在网络视觉文化中的困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5).

[9]孟秋菊、程庆方,构建主义理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17(02).

[10]潘颂汉,“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大众文艺,2017(08).

[11]李琪,“微时代”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重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5).

[12]冉宪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J],才智,2019(18).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描教学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