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前景探讨

2019-09-10唐欣

高考·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农学农业院校毕业生

唐欣

摘 要:农学作为一门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量级课程。虽目前农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处于上升趋势,但只有解决农学类专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到农学类专业就业的前景,才能促进农学学科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农学;人才培养就业前景

近几年,北京大学等七所非农业院校通过新建或共建等方式发力农学,成立了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在国家大力倡导“三农”政策、鄉村振兴战略和双一流建设启动的背景下,其或将成为又一个高校的热门领域。

1.农学类专业的教学模式

虽然,不同的高校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满足着不同社会人才承接窗口的需求。但是,由于农学的生源质量不高,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且部分院校办学条件有限,学生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积极性不高,限制了农学类学生发展[1]。

目前,各大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了改革。就培养计划总的而言,各高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变:

(1)农学类专业依据现代化农业对高科技水平、高技能水平、高管理水平人才的全面发展需求[2],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学习栽培、加工等以及如现代生物技术类等方面的理论课程,掌握经营管理、销售等不同于理化课的经济类课程,是上游与市场的联姻。

(2)其次,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形成专业实习、课程实验、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组成综合化实践教学综体系,将田间试验与室内理论验证相结合,着重与设计性、创新性、自主性的实习与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度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农学门类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开发践等创新活动,,是知识与技能的并重。

(3)再者,各大高校逐渐开设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的新兴课程如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引入科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并逐步展开双语教学,可谓是工业与农业携手。

(4)随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各高校也在思考如何立足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浪潮,用知识武装人才,充分促进前端技术与传统农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3]。将网络学习平台等更加智能的学习手段与传统课程教学相结合,利用数字化流媒体推广各大高校慕课、微课在各大高校内的学习,将现代与传统融合。

(5)由于目前农学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实训平台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匮乏,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4],各农业高校也在推进转型升级,进一步培养农学门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目前不少农业院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为大学生提供指导性服务,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协调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对接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相关的课程和专题讲座,是自身潜质与个人发展的开发。

这些培养计划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具有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知识和管理能力于大成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学门类人才,也为他们的就业和兴趣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2.农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调查表明,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中,2014~2016届农学拔尖创新型毕业生就业率虽然普遍较高,但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不高,更偏向于企业就业、经济发达地区就业[5]。虽然农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仍需改善,且农学类毕业生在择业时更注重薪酬、晋升前景,缺乏对专业优势的认知,忽略了职业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常缺乏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意愿[6]。但近年,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扶持政策如乡村振兴、农业补贴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国的农业产业相较荷兰、新西兰等已实现工厂化、智能化农业的其他国家仍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在网络购物平台淘宝上,特色农产品广东消费力全国第一,更是说明了广东省农业产品的巨大市场。

随着高校农学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广东省省农业厅打造“广东乡村振兴人才库”、推进乡村振兴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向农村就业人才提供优良生活配套实施,切实地解决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困难。但省农业科技人才缺口依旧大,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不能满足相关岗位的需求,即农业领域工作对该方面人才需求非常大。

如今,不少农业院校高校已积极搭建各种人才孵化平台,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促进创造性、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应届优秀毕业生加入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更多与专业知识相符的工作岗位使得许多农学类毕业生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如从事相关的种植、生产加工等技术型岗位,如偏重于销售、管理类的人才,如老师等科研、教学型人才等等。

将来的农学类专业学子,不再仅仅是服务于第一产业的毕业生,而是可以将第一产业深度挖掘,推进“互联网+农业”,服务第三产业的人才。

总结

未来是中国由农业大国往农业强国转型的关键期,也正是农业在经济、文化、科研和外交等方面抓住机遇的黄金期,现代高科技培育、改良、创新都在等着有志的农学类学生去突破。此刻,高校应该摸索更适合农学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农学类学生也应该看到农业发展的前景积极投身农业领域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飞兵,王明霞,陈新红,马小伟,叶玉秀,陈伯清.“互联网+”时代工科院校农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以淮阴工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38):189-190.

[2]张翼飞,于崧,杨克军,王玉凤,郭伟,郑雯,苗兴芬.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05-107.

[3]张国磊,吕平,王杨.“互联网+”下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30-32.

[4]刘鹏飞,张晓慧,蒋锋,张姿丽,陈青春.农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03):27-28.

[5]柏昕彤.新时代农业院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以农学专业为例[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集[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9.

[6]杨洪帅,朱晓闻.双因素理论在激励地方高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7(17):50-52.6AC7C301-2582-4676-BB08-555DD16770E8

猜你喜欢

农学农业院校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础农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浅议多媒体在农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农学专业教学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