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及策略研究

2019-09-10马里瑶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意趣味

摘 要: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是陶潜归园田居的闲适、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倔强志气;诗意是游子思念家妻的万般惆怅与无奈;诗意是曹操欲建功立业的决心与抱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诗意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无奈与感伤。诗意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境,更是古诗词教学的灵魂所在。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旨在将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因素。与此同时,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的对策途径,用审美的眼光与心胸去看待世界,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美育;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文人学者传留下来的精神食粮,它不仅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营造了如痴如醉的审美境界,也对继承传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教学更是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能力、审美心胸、审美趣味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美感思维以及审美境界。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

1.美育的涵义

美育最早起源于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十分重视美育。在近代中国,蔡元培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必须渗透美育,他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一涵义明确强调开展美育的理论基础及实施效果,说明美育是一以达到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培养的情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符合“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要求。依据叶朗《美学原理》中的阐释,他认为美育属于人文教育,以期使人的本性达到完满的释放。因为人不仅是物质生命的载体,也需要精神生命的寄托,我们在达到物质充裕的同时不能丢弃精神需求对完满人性的实现。正如蔡元培所述,人在保持生存之外不忘“享受人生”。这一“享受”不仅指物质享受,更指精神享受,而精神享受则需要通过审美活动或情感教育达成。总的来说,美育在于教导人们追求人性的完满,体验不同经历带给人的“享受”,从而产生“美”的感受,从此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2.美育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也称审美感兴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也就是对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的感受与体会。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美育是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它不同于智育、德育等体系,它主要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中的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体悟、鉴赏与创造,以期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而古诗词作为我国经典著作历久而弥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及审美因素。通过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直接或间接使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从而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而古诗词中深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动人的意境、真挚的情感等都对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这样阐释审美趣味的涵义: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的总和,它集中体现着一个人的审美价值观,制约着一个人的美感行为和审美取向,影响一个人审美体验的形成。而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方面以其特有的价值发挥着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古诗词以其灵动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意象、真挚的感情铸造了一座极具美感的文化金字塔。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营造了游子思归不得、难耐惆怅的思绪;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将大丈夫的君子风范展露的淋漓尽致;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展一代枭雄的宏图壮志,这些诗句虽然历经千年,但我们仍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真实情怀,其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不言而喻。

二、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的实践对策

1.反复吟诵中感受音乐美

古诗词是文学样式中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同其他文学体裁一道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悟与感怀。但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是,古诗词具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尤其是语言节奏鲜明,韵律感颇强。而古诗词的音乐美恰恰体现在这极强的韵律感当中,所以古诗词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反复吟诵这一特性,只有反复阅读作品,不断加强外界刺激,读者才能不断累积每一次诵读后的刺激反应而加强对作品“音乐美”的感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反复吟诵也有具体化的操作要求。其一,反復研读文章时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到声情并茂,深浅有别,所谓情动于衷而达于声;其二,注意诗词的韵律、节奏是否整齐一致或错落有致,正如《琵琶行》所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三,注意关键词句或重要意象的反复诵读,这对整体感知文章感情色彩、营造意境之美具有重要意义。

2.联想想象中感受画面美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优美悠长的画卷,仿佛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而每一幅画卷都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首古诗词的意境画面并不是一系列意象的简单罗列,而是经过情感的跳跃也就是思维的联想想象加工而成,这就要求在实际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将每一位学生视为独立的审美个体,尊重各自的审美个性与趣味,在不偏离文章主线的基础上,任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意境画面的创造,或口述,或书写,使得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接触与碰撞,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如在学习高一的文章《涉江采芙蓉》时,可让学生根据诗词意境及自身生活经验想象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何画面?究竟是游子思乡图,还是思妇盼归图?文章中的采莲人究竟是男子还是妇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学生思维的再创造去回答,所谓“诗不达诂”正是此意。

古诗词的传统历经风雨而愈发弥新,是我华夏文明中璀璨的一星,更是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审美境界的重要标尺。因此,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应努力挖掘古诗词当中的审美因素,加强美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402-412.

[2]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马里瑶,出生年月:1995年10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甘肃省定西市.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诗意趣味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冬日浪漫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