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遐思
2019-09-10付秀宏
付秀宏
温润如玉的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悠悠然俯视着人间万家灯火。沐浴在如水般的月色里,遐思慢慢打开。想象丰富的晋代傅玄在《拟天问》中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淮南子》言:“月中有桂树。”到唐代,段成式则演绎出吴刚在月宫砍树的故事。每年中秋时分,月亮里的桂树和月兔隐约可见。
“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皓魄当空宝境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赏月的清光丽景,真如一幅入境之画。因月亮的无限风情,李白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里明月寄相思”,人们把圆月当作亲人团圆的象征,另外月亮还蕴涵着两两相望的情感寄托。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明月当成友人,邀月下来一起饮酒,幻化出月、影、人复杂多变的感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千百万年来,月亮盈盈缺缺,涓涓流年,兀自逍遥;不妨酿一杯清酒,慢慢啜饮,这样诗与月亮都醉了。
中秋晚上,我和妻子、孩子去散步,路上人很多。月亮很大、很圆,但我发觉几乎没有人在尽情赏月。心底里多么渴望,有许多人像看流星雨一样注目月亮,并对月亮发出惊叹。有时,人们只是匆匆瞥一瞥,便把目光移去了。如今,看月的诗意,真的游走了吗?
说实在的,赏月亮只是中秋的配角了,吃月饼才是主角。在去年的中秋节,内侄家四岁的小家伙,画意大发:“妈妈,我送您一个纸月饼?”妈妈摇头:“不,不是月饼,是月亮。” 小家伙坚持:“不,八月十五吃月饼,不吃月亮,我要画月饼。”
是的,八月十五不“吃”月亮。那,别的什么时候,你“吃”过月亮吗?对于月亮,现在有谁像李白、杜甫那样——真正动情地把月亮“吃”到心里去了?一轮明月,一地清辉,什么时候被人们懈怠了呀?
月亮光华万丈地悬在天上,静静地像是在诉说着什么。但繁忙的都市生活,让多少人丢掉了赏月的情趣……即使我们有闲暇,也多半浪费在了手机屏幕上;即使我们在散步,又有谁曾驻足欣赏过那一轮明月?
就像不再专注欣赏久违的蓝天一样,很多人也不去静静地凝望月亮。天上的月亮,是那样包容、意味深长,你的内心为什么没有意味深长地去包容一轮月亮呢?很早的时候读过一首诗,说是“握住月亮的手,一股清凉上心头;贴上月亮的脸,就像左脸挨右颊。”也许,只有内心丰富并且执著的人,才拥有这种感觉。
但是,月亮毕竟是普天下每一个人的。对寻常的窗前月,熟视无睹,不解风情,是不是我们的心太浮躁或说急功近利了?也许,我说得重了。有些人,不是不喜欢赏月亮,是怕人家笑话自己:赏月的人太酸、太迂。可赏月就像种兰,要的就是缕缕暗香袭来、悠悠清氛伴左右;凝聚着的就是静静荡漾、无尽无止的心气呀,你到底在乎什么呢?
月亮的美丽,也许不如歌词里唱的那样美。但,那种心灵的会意,的确是需要定睛、聚神去发现的呀……单薄的清辉,让人将她误解成明亮。可月亮常常变化,某一时段,她像刚刚出浴的美人一样,妩媚而新,她的光芒也许干脆倾向于流泻了。而月亮的那种寂静,听不到一点点的声音,像井井有条织着的网,在夜里静静地铺着。
寻月、赏月,真的要有清风明月之心。有不在少数的人,很少注意天上的月亮,很少留意地上的月光。用目光摘下一个月亮来,用心闻着,似乎只能是诗境了。可诗境,也是从凡境中来;那么,你现在就来做一个看月、賞月的人吧。看呀,你的身上,几乎惹上了月光的一点点光亮了。有这样的情趣,你怎么会不开心呢?
海边的潮水,渐渐淡了。看着、想着,几乎不能设想,月亮秀美的身躯,曾经牵引了这么多的海水和能量。无数的咆哮呐喊,怎么也撞不开嫦娥紧闭的门窗。有月亮的晚上,把晚上的什物,照得清清朗朗,一庭如水的清凉,一定是她偷盗了大海的安详。月亮玩弄汹涌波浪,光晕却是淡淡黄黄。
真不能设想,嫦娥有时喝茶,有时还偷偷饮酒。月半弯,月上弦。是嫦娥你在笑吗?一行大雁上坐着个李白的模样,玉宇琼楼风过耳,看花瓣微微收拢,听海水抱怨无常。海风鼓荡。夜深天凉,是月亮导演了海水的起起伏伏、潮涌潮去,曾让多少人黯然心伤。在有淡淡月亮清辉的晚上,一个、两个、三个,大家细细打量走过的来路,一边默默领受,一边学会坚强。
从前有个女人,每一根头发里都生出了眼睛;她提着月灯,去看樵夫的梦。轻敲木门,却震落发上的明眸亮睛。女人的明眸亮睛倏地飞上了夜空,变成了满天繁星。樵夫被梦惊醒,推窗看见,月亮站在西边的屋顶。夜色就这样把神秘填平,月光藏着风情。樵夫站在星星下面,看着织女星凝望银河的对岸,寂寥之中是心的天籁宁静。月亮渐渐爬上了千山之巅,樵夫的梦,慢慢追上月亮的行踪;坐在青云上,手搭凉棚。他看不见月亮的眼,那竟是一个女人妩媚的脸。
长久地赏月,能带给人无限遐思。月光纯洁透明,不断赏读它,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和想象的神奇。月光下,人不仅看得见林中的雾霭和江水的悠远,听得见鸟啼和蛙鸣,而且月光下的思绪也变得晶莹无比起来,甚至能弹奏着独特韵律。月光让大自然的美与人的遐思融合在一起;月亮冉冉升起,月下飞来一只只蝙蝠,灵感就在这个时候诞生。
人活在世上,心灵不免会出现烦乱,而赏月确能为你寻找一片宁静、恬淡的心境。正因如此,苏轼的内心才时时拥有月亮,认知变得深邃达观;他深深懂得,月——是精神的影像,充满着膨胀又收敛的心弦。今夜明月人尽望,冷露无声湿桂花。好美、好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