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动因理论与学说述评
2019-09-10刘石慧
刘石慧
[摘要]
产权交易市场在与制度环境的不断博弈下,已成为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但迄今为止,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相关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本文将围绕产权交易市场,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学说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融入个人观点和学习体会,尝试多角度阐释我国建立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驱动因素。
[关键字]
产权交易市场 理论 动因
1 源于西方的产权交易市场动因理论
1.1 资源再配置理论
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社会资源的初始配置是通过宏观市场及微观企业两个层次进行的。资源在市场配置过程当中,由于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的存在,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而会导致配置效率低下[1]。为解决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一般是通过限制垄断行为,进行合理产权制度安排,增加公共物品及政府管制等措施来改善实现配置效率的环境。在资源配置的微观层面,由于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在实行委托代理的现代企业中,由于那些采用行政协调机制指挥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经理人员对利润最大化目标发生偏离,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存在低效率。建立一个有效的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通过企业控制权的流动,在不改变社会资源总量的前提下,使优势企业实现快速的外部成长。
1.2 市场存在说
所谓“市场存在说”,是相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及其追随者威廉姆森的“企业存在说”而言的。科斯指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即与交换过程有关的三种成本: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和做出决策的成本,控制和执行合同的成本[2]。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交易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在取决于交易费用,降低交易费用可以促成交易的成功,因为交易费用过高导致买方不愿支付较高的交易成本[3]。科斯的“企业存在说”恰恰可以为产权市场的存在提供解释,即在市场交换条件下所需的交易成本,比非市场交换低。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通过市场的建立,主体之间进行有组织的交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市场上通过公开价格和其它相关信息,使交换者更容易获取信息,再通过市场建立的固定联络渠道与交易对象建立联系。
二是市场为交易的达成建立了一定的秩序,交易者更易发现适合的交易对象。在买者的有关信息通过一定方式被公告后,价格将趋平。因此,市场交换减少了交易成本。
三是市场的建立促使买卖之间的行为规范及惯例的形成,减少了“控制和执行合同的成本”。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了企业产权交易的组织化与制度化,产权交易相关信息面向会员及有关方公开透明,交易成本降低。由此发展成一套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信息传导机制与交易保障机制,大大减少了交易双方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4]。
1.3 金融中介理论[5]
金融中介理论实际上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金融市场模式来分析金融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1973年,肖(Shaw)和麦金农(Mckinnon)先后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经济发展中的货币、资本》,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金融抑制理论。因为它们都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强调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中介作用,因此统称为“金融中介理论”。主要观点之一是,欠发达国家经济货币化、商业化程度低,信用工具缺乏,经济处于严重分割的状态,市场价格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经济异质性较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发育将受到抑制。
事实上,在欠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抑制金融发展的经济政策。从某种角度来看,贫穷本身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是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缺陷阻碍了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增长。以行政手段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并不能绕过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机制障碍。因此,欠发达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重视金融体制的作用,实行“金融深化”战略,放弃“金融抑制”政策,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必要步骤。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交易市场动因理论
2.1 示范效应说[6][7]
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指出,产权交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在我国经济转轨期间,产权交易的发展带有较强的中国特色。我国不同于俄罗斯的产权改革,后者是通过对国有资产“无偿分配”进行的。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向全社会申明产权交易的作用,并培训从事产权交易的从业人员,让更多的人了解产权交易,利用产权交易工具来深化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
2.2 优化产业结构说[8]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给我国带来的是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关键要实现高加工度与高附加值导向的产出结构和规模经济导向的技术结构。其本质要求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转向并入效益型、结构型、质量型的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轨道。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在产权市场中进行资源配置、盘活资产存量,使经济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并且缓解了我国证券市场在现阶段不能有效发挥资产重组功能的弊端。
2.3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完善说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大系统,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内在要求。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产出成果实现的场所,也是满足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需求的场所;要素市场包括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对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通过产权重组、流动,提高财产配置效率。产权交易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是其它市场发育的最终推动力和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生长点。
著名经济学家刘鸿儒指出,“十五”纲要已把资本市场列为完善诸多中国市场体系里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体制上、实践上对这些核心问题进行创新和突破,深入挖掘出资本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而在新一轮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产权交易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盘话存量资产以及把现有的资产转换成资本投入到其它需要发展的行业,意义重大。培育和发展企业产权交易市场适应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9]。
2.4 产权交易阶段论假说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10]。这种改革方式通过时间的延续并付出成本来换取尽可能高的收益。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中国产权交易的市场化道路必定是阶段性的。企业产权交易本质上应是市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但是在我国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介入企业产权交易的模式将由政府行政力量主导的行政操合型,向市场力量和政府行政力量并存的混合推动型和企业为主导的市场驱动型过渡[11]。政府只负责制定规则和提供制度保障,并不参与企业并购,市场驱动型产权交易终将成为主流,我国产权交易在由混合推动为主导阶段向市场驱动为主导阶段过渡中,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国有资产退出的主市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不能缺少的。
3 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动因理论学说述评
3.1 源于西方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西方国家的产权交易主要是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进行的,并没有与我国类似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因此,对产权市场的定义虽然不同,但是说明问题的原理是一致的。“资源再配置说”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源初始配置的低效率情况,提出引入企业产权市场可以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优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市场存在说”源于制度经济学,与科斯等人提出的“企业存在说”对应,“企业存在说”是科斯研究领城的经典理论,从交易费用内化的角度解释了企业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而这一理论的依据,正是对市场得以产生、发展的最好解释。“金融中介理论” 进一步将理论与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实际问题相结合,从欠发达国家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金融自由化为中心的改革策略,以促进其经济发展。然而,金融深化理论忽略了资源配置中可能遇到的阶级和集团利益分配的问题,并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为市场机制的运行提供必需的法律及制度上的框架,而无视影响政府行为的政治及其他各种利益因素。因此,该理论在政策主张上过于强调消除政府干预,看不到在实施上可能存在的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障碍,也未能认识到政府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3.2 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市场经济理论的思考和研究成果
“示范效益说”是从政府角度提出的,认为在中国建立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是在向全社会昭示产权交易的功能,为我国产权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有效途径。企业产权交易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活动,应在特定的场所中进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需要一种专为企业产权交易特别是那些不便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企业提供服务的场所。“优化产业结构说”从中观角度解释了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立的理由,该学说本质上与“资源再配置说”大体一致。“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完善说”认为,产权交易市场是“其它市场发育的最终推动力和基础,是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如将该理论与“产权阶段论假说”结合起来更成体系。我国正处于“混合推动阶段向市场驱动阶段过渡中”,所有与国有产权有关的交易活动被控制在有形的产权交易市场中进行,目前阶段是必要的,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有形产权市场的存在将与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出发点是不协调的。
(作者为三亚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1.
[2]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0.
[3] Ronald Coase.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4] S.R. Reid, Mergers, Managers, and the Economy, Me Graw Hi Inc 1968.
[5]江春,吴志团.金融发展理论:从市场到制度[J]. 济南金融,2007,5(25).
[6]常修泽.中国企业产权界定[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7]常修泽.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M].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8]张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机制[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9]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35/159/20010313/415887.html.
[10]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M].同心出版社, 1996.
[11]王一.企业并购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