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2019-09-10雷影慧

速读·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雷影慧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现学科的价值,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当中,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品德课堂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小学思品学科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当代小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过重的压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那么,在具体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一、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二、教学要同生活体验密切结合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品社教师要深入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结合教材资源,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情趣性原则:学生通过情趣性活动,调动起学习欲望,才会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把知识内化为操行。教师在创设品社教学情境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才能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所谓的枯燥“说教”,转变成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景。

2.开放性原则: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习惯和操行的。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创设品社情境,要具有博大的开放性,敢于挑战学生的心理与课堂常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以“孝敬父母”案例教学中,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培养了学生们动手实践,社会实践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意识,将课堂上的内容生活化了,学生们与教师一起探讨社会中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蒙志勇.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J].教育界,2019,24.

[2]相彤.小学思品教师如何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J].新智慧,2019,17.

[3]刘玉生.核心素养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咨询,2019,2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让“心”和“心”相通,“情”和“情”相融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