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培养
2019-09-10李淑芬
李淑芬
【摘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意识的内涵和意义,然后结合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构建文化意识;利用课堂外手段,延伸文化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文化感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渗透中华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些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核心素养 文化意识 培养途径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英语的应试性和工具性,强调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独特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紧密相连。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对文化的学习。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到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学科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英语学科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项内容。《课标》强调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地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所以,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于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的习俗、习惯有正确的认识。文化意识的培养强调理解文化含义,通过探索、体验等多种方式对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吸取文化的精华,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形成日益发展的文化意识。
在现代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最具特色的地方,这种特色会渗透到语言活动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英语学习者尤其重要。同时,培养文化意识还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外国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传播中华文化做贡献。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1. 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构建文化意识
中西方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如语言、饮食、礼仪、风俗习惯等。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只有那些了解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全球世界观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接班人。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来审视西方的文化和自己的文化。
例如,在模块三第一单元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的学习中,课文介绍四种类型的节日:festival of the dead, festival to honor people, harvest festivals, spring festival。在对比中西方的节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思考中国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节日,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不同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例如,关于死亡的节日,西方有万圣节,墨西哥有亡灵节,日本有盂兰盆节,中国也有清明节,都是为了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再如,在对比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是否还有其他对情人表达爱意的节日(如元宵节)。此外,还可以提问,让学生思考中国所特有而西方所没有的节日,如建军节、建党节、重阳节等。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中国的某些节日着重于对一类人群的尊敬和纪念。这也是中国的文化意识所决定的,中国人强调集体感,把人看作集体的一分子。
又如,在模块三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学习中,课文介绍了健康的饮食应该包括energy-giving food,body-building food和protective food.在学习本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罗列中国的餐饮,如《舌尖上的中国》里所提到的菜肴,或广州的地道早茶,让学生掌握中国菜肴的英文表达方式并归纳总结,并让学生通过对比中西方的饮食,发现西方人的饮食以煎炸为主,中国的饮食以蒸煮为主,而且西餐比较偏重body-building food,中餐偏重energy-giving food和protective food,这就导致了西方国家的人偏肥胖,中国人偏瘦。
2. 利用课堂外的多元化手段,延伸文化意识
英语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约束在课堂教学,更应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去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去延伸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在模块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的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周末回家观看英文电影《Schindler’s list》和《Life is beautiful》,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二战时期纳粹党的恶行和战争的残酷性,以便更好理解课文的背景。又如,在模块一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学习中,我们推荐学生观看《Long walk to freedom》,以更好地了解曼德拉的人生和他为南非人们结束种族歧视和争取自由而英勇抗争的斗争过程。再如,在学习模块三第四单元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时,适逢霍金教授刚刚去世,在教学中,我们建议学生观看《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让学生了解霍金教授和他对宇宙的研究。
3.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升文化感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的学习成果在于运用,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文化环境,并组织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在活动中学习,学生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提升文化感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根据不同的主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主题演讲、诗歌朗诵、知识竞赛、英语戏剧演出、英文歌唱比赛等等。
例如,在模块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的学习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首歌曲《shinning friend》,这首歌的歌词以朋友为主题,语言唯美恰当,深刻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情感和友谊的珍贵。在学习时,我们在班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唱比赛。又如,在模块三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的学习中,我们让学生在本单元结束后,自己设计一张菜单,要求提供各种菜肴,并确保罗列的菜式是健康饮食,通过图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再如,在模块一第三单元Travel journal的学习中,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讲,要求每个小组介绍湄公河流经的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们对湄公河的影响。为了准备这个演讲,学生在网上搜索和了解了很多关于湄公河的信息,这让他们深刻了解和认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如,在模块三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学习中,在本单元结束后,我们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提供台词让学生把这个戏剧的八场表演出来,要求学生自备道具,并设计好舞台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评选出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小组。通过戏剧表演,学生会深挖台词的深层次含义和这个戏剧要表达和批判的内容,从而促进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会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动性,促使学生去深挖主题的背景和意义,最终提升学生对主题文化的感悟。
4. 渗透中华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长期以来,由于受影视作品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对外国文化往往更加好奇,而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关注较少。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国家文化的建设,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模块二第一单元Cultural relics中,课文介绍了俄罗斯的琥珀屋这个文化遗产,它在二战时期被纳粹劫掠窃取,行踪成谜。在学习本单元时,我们首先让学生思考,在中国是否有类似的事件。当学生提到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圆明园造成的破坏时,我们会继续询问学生这些被掠夺的国宝现状。然后告诉学生,很多国宝最初被外国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着,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有些国家已经主动归还这些国宝,还有一批居住在国外的华人们正在做出努力,让这些国宝早日回归国家。这些例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中国人的强大的爱国心,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又如,在模块二第三单元Computers学习中,课文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大部分都是西方的。我们可以通过介绍支付宝和微信的强大支付功能和在中国的普遍性,强调中国在这领域的快速发展。借此,教师可以介绍基于电脑和网络快速发展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外国人到中国广交会的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外国人对中国发展的惊叹。
通过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和渗透,学生提高了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建立了文化自信。
5. 善用媒介,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应该是宣传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认识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向世界输出自己的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成为世界的流行文化。语言是输出文化的媒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既学习和研究语言,又宣扬中国文化。
如模块四的第三单元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和模块六第二单元Poems,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布一则任务,组织学生用英语写一则中国幽默笑话,或者教师提供一首唐诗,让学生用英文表达出来,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英文版本。通过此活动,既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别和不同语言的魅力,又通过网络媒介,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字的奥妙和博大的文化。
又如模块四第五单元的Theme parks,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上搜索中国的主题公园和外国的主题公园,并把两者进行比较。例如学生可以介绍广州的长隆和他们游乐的感受,再让学生对比长隆和外国的迪士尼,让学生对比两者的区别,从服务态度到游乐设施到体验感受。
形式多样的媒介,可以让学生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宣扬中国的文化,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和核心素养。
綜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效使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结合各种实践活动,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努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成长为有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 任丽燕.浅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文化品格素养[J].海外英语,2017(6), 22.
[3]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 2015, (16):6-7.
[4]沈瑞斌.浅谈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文化品格素养[J].考试周刊,2017,(10):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