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9-09-10廖惠萍
廖惠萍
关键词:中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落实学生学习的学习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尤其是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更应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理念,立足课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挖掘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有利因素,大力加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树立和谐教学理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上互动的主体,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构建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进而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在发展自身潜能的同时,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不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习素养的提升。作为人际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师生互动不仅包含认知互动,还涉及到行为互动和情意互动等内容,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教师更注重的是认知与行为的互动,忽视了情意的互动,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初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性,表现更多的却是情感的独立性,以及通过行为方式,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及时转变传统理念,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想方设法地打造一种宽松、和谐而又融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满怀喜悦地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既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又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我锻炼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热爱学生的情怀,这样,学生才能打消顾忌,跳出教师的预设,促进多元化思维的发展。尤其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掌握技能较慢的学生,要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和激励他们,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疑问,哪怕是错误的疑问,或学生奇怪的想法和出乎意料的行为,也不应给予嘲笑、训斥或置之不理,而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快乐学习,才能大胆尝试,无拘无束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感情体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意识,一般而言,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愈浓,注意力就越集中,反应也越清晰,练习就越积极,活动也最有成效,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人们常说:“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体育如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意味着教学未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练习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内容或集体竞赛项目,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练习的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对运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为了促进学生耐久跑能力的提高,教师既可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自然地形跑,还可让学生到田间、林荫小道慢跑,也可组织“集体奔小康”、“滚雪球”接力跑;还可设置绕杆跑、接力跑、“8”字型等图案跑……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不仅没有了枯燥、单调、乏味的感受,练习时也不感觉到苦和累,而且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耐力跑的兴趣,获得了愉悦的身心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练习内容,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运动特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热情及欲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和谐的气氛中,较快、较好地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运动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艺术地设计教学环节,有着“先声夺人”之效。课堂教学已经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那么,作为课堂中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需求理应受到教师的密切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性格、学习态度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精心选择学生喜欢参与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并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严谨的组织措施、有趣的练习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有效的练习形式、多变的队列队形等等,通过新颖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每节课的学习与训练,并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不断发现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同伴交流、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去学习体育、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进行篮球单元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汇总前节课练习中无法解决的技术、战术问题,然后把各组“存疑”问题进行汇总,以便在教学中相互练习、相互讨论,并在交流中互相解疑。于是,各组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疑问,如:“为什么运球急停跳投——投篮动作会变形?”、“盯人防守常落人,找不到防守对象?”、“如何解决行进间接球后,持球突破常走步问题”……教师则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参与其中,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以正确的答案,很显然,这种教学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不仅因为疑难问题的解决,更为了自己的质疑和释疑能力的增强而自豪。
当然,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问题,选择适合学生参与的内容,把握好学生参与的时机,让学生尽可能参与讨论、争论、辩论,如此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方式,要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修正在练习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引导学生发扬优点,找出不足,克服缺点,扬长避短,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通过举行竞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失败带来的困惑,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不断增顽强的抗挫折能力,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情感及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平时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教育学生在课堂中和日常生活中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提高体育道德水平,如:在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中,有一甲方队员正在运球突破准备投篮之际,乙方一名队员突然受伤倒地不起,此时甲方队员立即放弃了进攻,将球放在场地边,并及时将受伤队员搀扶起来送到场外休息处。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加以肯定表扬,让同学们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
此外,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中,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练习结果,激发其学习动机,发扬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等优良品质。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与教育,如:遵守课堂教学常规、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爱护公共设施、自觉维护运动场地等等,以此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自身行为修养,让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弘扬,造就新时代一代合格人才。
五、注重学生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自主学练,確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在学习滚翻动作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小时候经历过的滚翻动作,如双手抱膝前滚翻、两腿交叉前滚翻、分腿前滚翻、双人前滚翻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相互观摩、相互评价,教师再给以适时指导与纠错,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这种方法,既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又如:启发法。学习弯道跑技术时,教师首先设置问题:你用同样的跑速,在跑内侧道次和外侧道次时,感觉哪个更容易?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跑得快且跑得好的同学的摆臂、身体姿态及脚掌的着地部位与跑得较差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再启发学生思考:摆臂、身体姿态及脚掌着地技术与弯道跑的能力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相互交流、讨论后,教师再结合技术图片及示范,讨论并明确哪些技术动作需要改进等。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由外至内的弯道上按技术要求进行练习,找出适合自己的技术动作及锻炼方法等等。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交流与讨论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练习热情,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中,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国华.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体育课兴趣方法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6):52.
[2]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视角谈“三动”体育课堂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8(10):61.
[3]俞高锋.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2018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