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2019-09-10胡毓军

天津教育·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胡毓军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对基础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人品和人格的发展。这就表明,道德与法治教师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而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健全学生的人格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德育工作

近些年来,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进步。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变化,将道德价值观念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与德育工作的融合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德育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自身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确定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实现有效转变,从课堂活动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且,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加强德育,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欲望和热情。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感受为主,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比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认识自己很重要,使学生可以采取正确方法积极主动地认识自己,不断探索自己、发现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了最近遇到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然后,我要求学生总结了小学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并且每个学生至少需要写出5句。从学生的表达和描述中,我就能够发现学生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紧接着,我提出: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你知道你的处事方式吗?知道别人对你的感受吗?那你的秘密、心愿,以及你的好恶又是什么呢?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了解就更全面了,而且使学生树立了一个观念:必须全面且客观地认识自己。最后,我又带领学生回到了最初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出现的困惑。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就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优化教学方法,丰富德育内容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很多教师还是在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篇幅的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疲惫,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的方法,使书本上刻板的知识更加灵活,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为学生展示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从而使学生在具体事迹当中明确与人相处、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以丰富的实例改变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提高德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比如:在《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朋友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意识,乐交诤友,不交损友,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的价值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学生在上小学和幼儿园之前,有了高兴的事或不顺心的事,首先会想告诉谁,在上了中学之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又会想要告诉谁。通过统计图就能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与好朋友倾诉自己的不快乐。

紧接着,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名人交友的事迹,并通过这些事迹逐渐引申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要求学生写出了对朋友的了解、与朋友之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了问题:朋友在生活中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能够正确理解友谊,学会如何交朋友。

三、借助相关案例,完成德育渗透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常常会选择强制性地将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样的模式,不仅无法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还很可能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让学生无法接受德育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德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更不利于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建,学生无法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基础的知识,教师的教学也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为了完成德育内容的渗透,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新闻案例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效果。

比如:在《敬畏生命》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新闻中出现过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以及在这些灾难中死伤的人数。这时,学生就会对生命怀有敬畏的情境。然后,我要求学生搜集了关于最美的人的实例,学生在查询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结合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就能够感受到生命至上需要尊重、关爱、关怀,我们应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结合日常生活,强化德育效果

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只有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要关注社会生活,挖掘生活资源,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现实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怀社会。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节日,从节日出发,创建主题性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具备感恩、爱国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实际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比如:在《网上交友新时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交友的特点,增强网络交友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理性地对待网络交友。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思考了微信和QQ的朋友圈中都有哪些人?这些人里面有没有网友?是怎样认识的?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了网络交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然后我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讨论了这些问题: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接近吗?网上的交往可以当真吗?怎么分辨网上交友中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呢?这些问题都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的,学生在回答和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树立了正确的网络交友理念。

總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完成德育内容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成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同时,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德育,优化教学方法,丰富德育内容,借助相关案例,完成德育内容的渗透,结合日常生活,强化德育效果。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