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09-10杜丽兴
杜丽兴
初中学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无限潜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释放出来,这是生物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依据,浅析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
一、大胆质疑。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既是获取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生物学创造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验、设计实验,培养创造技能。
例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按照原有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方法和步骤如下: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實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一一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这些步骤可归纳为“擦、滴、撕、展、盖、染”。多年教学经验表明,表皮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常粘得比较紧密,这样在染色过程中,中央部分难以渗进稀碘液,细胞难染色均匀,造成染色效果不明显。要改善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其他操作方法,在实验步骤和染色材料上思考解决的方法。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大胆尝试:
(1)是否可以改变实验顺序?
(2)是否可以在实验材料的大小上改进?
(3)你是否还有自己觉得更好的想法?
学生的创新做法如下:
(1)下表是学生想出来的操作改进及对比分析:
(2)学生在撕取洋葱表皮时,思考何种大小的表皮更利于进行实验。例如,可以先在表皮上用解剖刀划出3~8毫米大小不同的小格子,然后再撕下、染色,最后总结实验的收获。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力能锤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对造就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二、用于实践,体验生命历程。激发探究欲望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途径。在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断地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设想,大胆创新,大胆实践,训练思维,提升创造力。
例如“单细胞生物”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草履虫,其目的是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而学生实验用的草履虫,一般是由老师先培养好的,虽然观察草履虫能使他们激发起求知欲,但对草履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却是被动接受的,记忆往往较浅。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较丰富的池塘、缓流的小沟、小河以及居民区附近的水沟中,可以用稻草营养液培养,是一种能快速繁殖但寿命较短的生物。这个培养过程也是一个有探究性的实验,因此,我鼓励学生自行培养,进行探究实验,了解草履虫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讨论质疑,列出疑问,然后选择最想知道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例如:哪种环境会有草履虫生活呢?草履虫的生长速度如何?用肉汁营养液培养会不会更好?根据这些问题,我让学生设计实验,自行研究,从而了解草履虫的生活环境,认识草履虫的生长周期和规律。
创造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成为当今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上课伊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
三、在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的教学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知识获得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把知识教学与学生思维培养融为一体,把传授、灌输、强记转变为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研究模式。
例如,在讲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内容时,我将教学设计为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主的模式: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尝试对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环境、生态系统进行系列问题的调查、探讨、分析,我为学生列出了系列调查提纲:
(1)你所居住的环境有哪些特点?比较课文,你认为它们属于哪种生态系统?
(2)你所在的区域有哪些生态系统?最常见的是哪一种生态系统?
(3)通过观察,你认为哪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多,哪一个生物种类较少?
(4)你认为哪一个生态系统较稳定,不易破坏?哪一个容易破坏(或改变)?为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我利用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比较有兴趣的心理,以课本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调查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展示成果;通过比较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大胆质疑,充分讨论,体味生态系统的奥秘。把生态系统知识与本土资源联系起来,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分析过程中就会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在愉快心情下探究、获取知识的创新学习模式。
四、走进社会。在责任与担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责任中进取,在担当中思考,这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
例如七年级下册“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这节内容是在学生认知到人类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对环境造成影响后,引导学生付诸行动的一节有目标、有意义的课程,是指导学生由共知形成共识、走向共行的指导性课程,“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重点在“计划”,所以它有保护生态的方向性的措施,又具体到了当地的生态状况。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要提出因地制宜的最有效的措施。教师可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这些环境问题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哪些影响?
(3)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这类问题的发生?
(4)你在生活中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做些什么?
(5)假如你是主管领导,你会有什么措施进行管理?
问题1和问题2,因为有地方性的特点,学生有亲身感受,所以内心能受到触动,社会责任感增强,容易产生共鸣。而问题3是较开放的,学生可以联系实际从多种角度去分析,进行发散性思维;还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问题4和问题5,学生作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走进社区,在责任与担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启发了学生的爱心、责任感,以及作为主人翁所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