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处理

2019-09-10孟福强

成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唱腔

孟福强

摘 要:文章通过对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实践,提出了在咬字、声调旋律、“梅派”唱腔、京剧发展现状等方面的见解。运用自身演唱实践,影响身边声乐同行对京剧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京剧、学习京剧、推广京剧、繁荣京剧。

关键词:京歌;《梨花颂》;唱腔

京歌《梨花颂》是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具有典型的梅派风格。歌词内容与主题相呼应,曲风温婉大气,唱腔雍容华贵。《梨花颂》是梅派经典曲目《贵妃醉酒》和《太真外传》的结合体,歌曲完美的展示了梅派唱腔的优雅委婉,融入京剧经典体态和手势,充分体现出中国戏剧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1 京歌《梨花颂》歌曲介绍

《大唐贵妃》取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梅兰芳的名剧《太真外传》和白居易的词《长恨歌》。歌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良和创新,由著名剧作家翁思再作词,杨乃林作曲,讲述了唐明皇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唱出了两人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思念惋惜。

1.1 歌词内容简介

《梨花颂》歌词来源于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歌词朗朗上口,记录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和命运,圣洁白色的梨花是二人爱情的象征,杨贵妃对爱情忠贞痴情,也许是因为太过于坚守忠贞,最后把自己的生命葬送在安史之乱这场战争之中。而唐玄宗也因沉浸于杨玉环的美貌和两人的爱情而荒疏了朝政,使得唐朝由繁荣盛世变成日渐衰败。《梨花颂》一曲纪念了两人的爱情悲剧,同时让后人在演唱时感到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

1.2 曲式结构分析

《梨花颂》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歌曲主要运用了平稳的级进音程,表现出歌曲幽怨哀伤情感的基调。《梨花颂》属于一部式的曲式结构,展现出了复乐段特征。一部曲式是曲式结构中最小的结构。此曲包含有四个乐句是不规整,符合中国独具特色的“起承转合”音乐特征,同时还融合体现了西方典型的结构形态。

2 《梨花颂》演唱技巧

北宋沈括曾经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说道:“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自中又声”。声音与吐字的结合应做到这一点。《梨花颂》运用了京剧旦角的唱法,在发声方法上和我们的民族唱法发声方法大致是一样的,声音的位置比较靠前,音色上相对于其他唱法来说也是清澈嘹亮的。

2.1 吐字与发音

首先,要掌就是要求我们把握中国传统语言的基本规律,汉语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声、韵、调三个元素组成,而我们发声练习时可以借助5个元音进行训练,即a、e、i、o、u,练习的时候把口腔夸张放松,不可紧绷把字咬死,要求字头要流畅,如果这五个元音能够很好的掌握的话,就可以把歌曲唱的流畅统一。其次,这首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在每一句的主音上要遵循咬字同时略带有装饰音,并且这个装饰音与主音的距离较大,在练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再次,整首歌曲属于委婉华丽的歌唱风格,所以音量的大小变化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要运用好共鸣腔,在发音吐字和歌唱的时候运用比较靠前的头声。最后是在尾音部分,收声时要特别注意有甩腔,呈抛物线甩音,多加练习和多听就会对演唱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春入泥”中的“入”字在唱的时候要短,因为京剧演员的声音位置比较高,面部头腔的共鸣比较明显且声音高亢明丽,“入”字在吐字上有(ru、yu)两种发音。“落”字也为一个装饰音,这个音的音高位置与前一音形成八度对比,在发音时口型要有意识的做好准备,保证乐句的流畅性。“天生丽质难自弃”歌词重复,运用了一句“二黄”一句“西皮”,欲扬先抑。“生”(sheng)在咬字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汉语拼音后鼻音念清楚,由于京剧声音位置靠上,所以“生”字尾音可以不用说的特别合辙押韵。“质”和“自”两个字如果咬字吐字把握不好的话容易挤在喉咙里面,没有了头腔共鸣。“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同样采用一句“二黄”,一句“西皮”,两种音色的交替使用,使得这首京歌更加传统华丽。这两句是歌曲的总结,语气更加的感人肺腑,“迷”和“思”两个字占的时值稍长,可以借鉴戏曲唱腔的颤音,另外在气口处要保留好充足的气息,表达出那种平稳大气又宽广明亮的特点。

2.2 声腔与韵味

京剧行当中,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四位一体,唱放在第一个位置,因此我们可以明了它的重要性,京剧在原有在声腔基础上融合了秦、京、昆等多种声腔,为全国所接受,使得大部地区的民众都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这首作品的结构设计合理,整首歌曲布局小过门,尤其是在前两个乐句之后,这样的旋律和节奏的呈现,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韵味。

《梨花颂》采用了京戏的西皮二黄腔。皮黄是西皮和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二黄腔的起源湖北安徽一带,属于南方的剧种,南方音乐的特征显得尤为突出明显,二黄腔一般要求在演唱时要求气息下沉,声音略靠近于胸腔的位置;“西皮腔”起源于我国北方的梆子戏,高亢有力、激情奔放、节奏旋律明快,适用于表达愉悦阔达的情感。《梨花颂》以“二黄”入唱,在强拍上入唱,强弱的对比力度明显,板式结构规整,一板一眼,节奏平缓。因此,二黄腔带给人的是一种凄凉、沉寂之感,由于在咬字、行腔、情感上的表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华贵、端庄、含蓄。旋律逐句推进,韵味十足,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幽怨凄凉,同时也让人们为此感到惋惜。

3 《梨花颂》演唱风格

京歌《梨花颂》是一首梅派风格的作品。“梅派”的演唱风格清新淡雅、雍容华贵、情感丰富,音域宽广,音色明亮和圆润,清新脱俗,引人入胜,气息收放自如,从容镇静。“梅派”的唱腔是传承了我国的传统唱法,但不是循规蹈矩照搬不误,而是运用自己的润腔和行腔来演唱,尽显典型含蓄的梅派韵味,旋律意浓流畅,每一部作品中都认真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把故事内容演绎的真实生动,嗓音清新悦耳,余音绕梁,无论高音还是低音有转换的游刃有余,深入人心。学习演唱《梨花颂》,必须把握和研磨好梅派艺术的精髓。

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寶,我们必须传承。京歌《梨花颂》是一首旋律优美、风格浓郁的经典作品,通过演唱,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并繁荣京剧艺术。

基金项目: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代际抚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研究”(SK2018014)。

参考文献:

[1]韩菽筠.梅派京剧“咬字吐字”和“润腔”技巧在京歌中的运用——以京歌《梅兰芳》的演唱为例[J].人民音乐,2016(07).

[2]文昌严.两全,亦或两难 ——谈交响京剧《大唐贵妃》[J].戏剧之家,2003(02).

[3]魏慧莉.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及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3(04).

猜你喜欢

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话说大秦腔和秦腔舞台美术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因素探析
在新时代下,如何使你的唱腔富有时代气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
三湘大地上的一株艺术奇葩
浅谈提琴戏《双合莲·磨房》的唱腔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