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弱筋小麦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
2019-09-10徐磊韩军
徐磊 韩军
一、发展现状
息县是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2014年以前,由于缺乏系统管理措施,息县弱筋小麦品质差、产量低,效益不明显,种植面积不稳定。2015—2018年,息县把弱筋小麦确定为首要地方特色产业,连续4年实施息县政府项目,连续3年实施全国和河南省项目,努力打造从种植到流通再到加工的弱筋小麦全产业链,提升弱筋小麦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市、县、乡三级联动,采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相结合模式,普及了河南省地方标准《豫南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核心技术,落实了选用良种、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生物农药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了扬麦15、扬麦13、宁麦13、郑麦103等4个国审或省审弱筋小麦新品种,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种植面积连年倍增,形成了多条县内“自循环”和县内外互联互通的弱筋小麦全产业链。息县宏升粮食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成了茅台集团有机小麦原料基地,“息县坡”小麦粉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3年累计推广弱筋小麦和有机小麦5.27万hm2(2015—2016年推广0.33万hm2、2016—2017年推广0.67万hm2、2017—2018年推广1.33万hm2、2018—2019年推广2.93万hm2),增收9325.65万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极其显著。
二、地块选择
地块选择稻茬区及沿河丘陵沙土、沙壤土区或旱薄地种植。
三、品种选择
在息县可种植的弱筋小麦品种主要有扬麦15、扬麦13,还有部分宁麦13、生选6号等,郑麦004、扬麦19、皖西麦0638等也是弱筋小麦品种。息县是小麦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及湿害渍害易发多发重发地区,应注意防治,特别是春季应注意防治赤霉病。因此,选用弱筋小麦时应有抗耐病虫害和湿渍害能力强的品种。
四、主要生育指标
(一)壮苗指标
壮苗标准是冬前主茎叶龄5~6叶,单株次生根5~6条,越冬前后幼穗分化达二棱期。返青期主茎叶龄7叶左右,单株分蘖4个以上,次生根8条以上。拔节期主茎叶龄9叶左右,幼穗分化期至药隔分化期。
(二)群体动態指标
每667 m2基本苗沿淮地区及以北地区18万~20万穗,淮南地区20万~22万穗,越冬期群体60万~70万穗,春季群体茎蘖高峰期在80万~85万穗,最高群体不超过90万穗,成熟期35万~45万穗。
(三)产量结构指标
多穗型品种亩穗数40万~45万穗,穗粒数33粒以上,千粒质量35 g以上;中大穗型品种亩穗数33万~40万穗,穗粒数38粒以上,千粒质量40 g以上。
(四)田间管理目标
1.冬前及越冬期管理目标。在苗全苗匀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达到“四沟”配套,实现壮苗安全越冬。
2.返青期至抽穗期管理目标。清沟排渍防旱,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弱控旺转让,保苗稳健生长,构建高质量群体,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
3.抽穗期至成熟期管理目标。清好“四沟”(腰沟、边沟、厢沟、排水沟),降湿防渍防旱,防病治虫,养根护叶,防倒延衰,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五、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播前要精选种子,去除病虫数、秕粒、烂粒及其他不完整粒等,并选晴天晒种1~2 d。种子质量应达到国标。
(二)科学施肥技术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耕翻前应将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均匀撒入田面,然后进行翻耕。
(三)整地
在水稻收割前10~15 d,开挖边沟、腰沟,排除田间明水,便于及时收割水稻,并在水稻收割后趁墒及时翻犁,提倡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5 cm。
(四)开沟做厢
在前茬作物收获前10~15 d开挖田外排水沟(沟深0.8 m以上)和边沟(也称围沟,沟深不低于40 cm)。播种后田内“三沟”(腰沟、边沟、厢沟)实施机械开沟。腰沟沟深30~40 cm,边沟沟深40 cm,厢沟沟深20~30 cm,厢宽3~4 m。
(五)播种期
播种期应根据当地小麦越冬前0 ℃以上有效积温能满足形成一类壮苗标准所要求的播种时间。淮北地区一类壮苗标准为半冬性品种主茎6~7叶1心,幼穗分化至二棱期。沿淮地区为弱春性品种主茎5~6叶1心,幼穗分化单棱后期到二棱初期。沿淮地区为稻茬麦在越冬前0 ℃以上积温为550~600 ℃时播种较适宜。因此,适宜播种期为10月15—30日,最佳播种期为10月17—27日。年份间有一定差异。品种宁麦13宜适期晚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