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常见的几种“硬伤”
2019-09-10贺倩
贺倩
摘 要:新课改之初,每位基层教师都深感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教材变化和形式的改革引起,其实,这种不适应是有根本原因的,也就是老师们对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坚持和固守。在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教学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面对各种模式的数学课堂,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键词:数学课堂;期望;情景;弱化;盲目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有多种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同时,由于数学学科特征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以及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低,缺乏实践经验,抽象内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常常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利用各种媒体和教学设备以及教学用具。除了用老师丰富而夸张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教学信息,这逐渐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常见现象和硬伤。因此,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常常因此而跑偏了。
表现一:高期望演变成了高目标。
在课前,我相信每个教师对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很高的期望,这既是老师本人的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期望,老师希望在一节课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好的设想反而没有好的收获,因为我们错误地把这个高期望,有意识无意识地定为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每个人都知道,正确的教學目标,是一节数学课的灵魂,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多少,对学生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有哪些要求,它取决于上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跟学生的自我预设没有关系。我所观摩学习过的许多数学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目标过高,又达不到目标,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我曾经听过一节小学数学课,是三年级老师的一节汇报课,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的一堂课,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小学生理解分数存在的意义,是为以后有关分数计算方面的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教师讲授了分数的意义之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还不十分明白,教师却突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目标,另外增加了分数的加减法的内容。这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过高的典型例子。有人说,这就当前下流行的教学理念,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盲目的拔高教学目标,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虽然有些优秀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是,课后的老师还得对其他孩子完成补救工作。这节课的效率是低下的,也可以说是无效的,不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反而增加了课后负担。
表现二:无厘头的情境创设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数学课堂需要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景来辅助我们的课堂活动。合理的情景创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巩固,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时,有的老师用“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识记循环小数。这样的情景创设,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快速的识记。更为可贵的是在枯燥乏味的数学课上加入丰富的故事场景,更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有的老师却无限的夸大了情景创设的作用,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课前活动时间过长,课堂导入拖沓不简洁。情景的创设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削弱了课堂内容的有效性。而且这种情景创设,看似丰满有趣,实则是摆花架子充门面。如,我听过一节《长方体的体积和面积》的汇报课,授课教师课前做足了准备,要在课堂上“一展风采”,但是殊不知由于情景创设时间过长,不仅浪费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只看了热闹。这样的课堂,我们宁可不要情景创设,也不能忘了课堂的主题。
表现三:做足了形式却弱化了内容
一节高效精彩的数学课,需要形式的衬托,但更重要的是内容。现在的数学课,尤其是优质课和观摩课,一些教师做足了形式的精彩,却忽略了内容的引导和启发。无意识中降低了课堂效率,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这种课堂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表面上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其实就是一种形式上的摆设。不管所授内容适不适合交流,都要组织学生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这种合作只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化,让课堂看起来花哨一点,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然也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是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成了小结和总结。在一些优质课或者观摩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需要师生互相质疑的环节时,教师只是象征性的进行补充和小结,其他的环节都交给学生来完成。看起来是在锻炼学生的质疑和交流的能力,实际上只不过是在摆一种花架子,让听课老师看到一种假象:学生的能力很强,只需要老师补充即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殊不知,学生总归是学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老师那样的水平,再说语言组织能力也没有那样精炼,怎么能够驾驭整个课堂。所以,我们平常所谓的合作学习,不过是强化了形式而弱化了内容的一种表现。
表现四:教学手段“变化多端”,教学方法盲目求新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上,老师的讲授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各种理念“蜂拥而出”,都在追求一种所谓的“教法改革”,主张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讲的“新式教法”。整节课从开始,一直让学生唱“主角”,老师唱“配角”。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法”,岂不知小学生才刚刚上了几年学,他的能力能比得上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他的思路能超过老师?我们不能否定现在的孩子很聪明,反应敏捷;也不否认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盲目追求所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正常的课堂授课混淆,不能完全让学生替代了老师的作用。例如,在一次交流课上,整节课,除了开头象征性的导入和中间的衔接过渡,整堂课都由两个学生来讲授,他们机械地模仿老师讲课的方法和评价的语言,听课学生生硬的配合,课堂一度陷入低潮。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所谓的“新颖吗”?
所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尽管教学方法灵活、新颖是我们一贯的追求,但是也要注意切忌盲目的追新求异,失去课堂应有的严谨和效果。只要注意克服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我们的课堂定会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 黄爱勤. 精彩不容错过——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 新课程导学,2014(5).
[2] 欧阳敏. 也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辅助效应[J]. 信息记录材料,2018,19(1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