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2019-09-10唐智锋赵远范琦
唐智锋 赵远 范琦
[摘 要] 在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志愿服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帮助大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正确引导,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和精神塑造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幫助学生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然而,要让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立足社会,各大高校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完整体系和长效机制是未来高校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高校 实践育人功能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中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到位,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体系不完善等,无法体现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1]。要想让大学生志愿服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加快制度完善的步伐。
一、志愿服务所具有的功能
(一)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能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服务去观察、去思考,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把思维和知识相结合,再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大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具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把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地解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还能够通过帮助他人,唤醒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强化自己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升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三)磨炼大学生的意志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磨炼大学生身体的意志力,还可以磨炼大学生精神上的意志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他们每克服或解决一个困难或者问题,都会增强其信心,提高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能力。志愿活动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开展地点也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因此,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为了达到更好地服务目的,他们要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条件,面对各种挑战,处理各种问题,逐渐培养起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其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对专业知识领悟和掌握得更加深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通过与不同人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能够提升其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3]。
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育人时出现的问题
(一)没有深入认知志愿服务
部分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停留在去敬老院服侍老人、到农村支教、进大赛会场服务等,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还停留在较粗浅的层面,从而导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出现简单化、形式化的尴尬局面,而真正的实际实用效果并不强,无法将活动精神融入学生的行动中去,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不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最终导致志愿服务不能实现实践育人功能。
(二)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中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由于学生接触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较少,不具备丰富的活动经验,因而无法形成系统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少学校并没有开展专门的招募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培训工作,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这也导致了开展志愿活动难以系统化、科学化,整个过程较为随意,组织管理机制比较单一,志愿活动组织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效果不理想,体现不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和意义[4]。
三、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一)建设志愿服务文化传播体系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大学生普及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比如,开设线下课程,以线下课程为主,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理论、实践能力与个人素质、活动的实施与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教授,再利用线上课程的辅助作用,利用信息的流动性特点,为学生提供教学、热门活动以及线上疑问解答等方面的资源,再配合其他学生曾经较好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新闻、感受、成效等,让大学生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志愿服务的知识理论。
(二)完善志愿服务体制
对志愿服务进行规范,强化招募和培训机制,让大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志愿者的身份;建立志愿服务认证和考核机制,通过互联网完善学生的志愿服务档案和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信息,以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校社团和民间非营利性志愿服务组织所具有的功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融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识特长,打造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品牌活动。
(三)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因时而进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也需要紧扣时代主题,应时而动,与时俱进。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志愿者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的重要途径。目前不仅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文化发展也出现了国际化趋势,面对着很多国外文化思潮的入侵,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将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与挑战,学校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主旨,学习国外的先进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地开发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能力[5]。
(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因势而新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志愿服务的方法,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培养先进的志愿服务队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化社会高度融合,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丰富、参与面广泛的优势,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五)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因事而化
高校应强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在尊重志愿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完善志愿服务的政策与保障机制,不断地强化实践教育育人的功能。通过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志愿者需求的指导机制,对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加以解决,引导志愿者正确应对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以提高自我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提高对困境的适应能力。
(六)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必须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面对困境的应变能力。
(七)结合专业院校的特点
不同的院校都具备不同的可用资源,不同的院校都有不同的培养特色。高校应根据自己学院的特色和本院学生的特點来开展具有自己学院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刻把握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管理结构,把课堂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处于待改进阶段,有的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实践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社会新思潮的动荡与社会中人文矛盾的相互交错,各大高校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优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路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文明素质和实践活动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伍廉松.论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促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85- 86.
[2]吴影.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求知导刊,2016,43(3):62.
[3]温海珍,李思虹,邝嘉乐,等.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实现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2016(14):140- 141.
[4]杨赟,董欲晓.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47- 49.
[5]佚名.“App+互联网络”与体育学训资源整合、学生创业就业实践的创新研究[D].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