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职院校幼师生学业拖延的问题分析
2019-09-10赵真
赵真
摘要:学业拖延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按时完成限定学业任务的行为倾向,其往往伴随消极的学习现象,目前关于学业施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及普通大学生,对幼师生的学业施延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教师的访谈调查对这一现象进行的研究。
关键词:幼师生;拖延;学业施延
一、访谈调查情况
本访谈选取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三所师范类高职专科学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共计访谈人数40人,访谈内容包括幼师生学业拖延现状、学业拖延原因以及学业拖延的教师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
二、幼师生学业倦怠的现状与问题
(一)幼师生专业适应性问题
专业适应性的概念界定,学术界看法不一。在众多的概念界定中,唐文清2007年在《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中的定义得到了学术界广泛认可。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亦采用了该定义。唐文清认为:“专业适应性指大学生在基本素养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所学专业及专业环境相互作用,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认识和学习行为,实现自身在专业上和谐发展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Z老师:“……我当过三年的班主任,我发现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专业适应性是不同的。比如,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对学习适应力还是可以的,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刚进大学校园,所以有所放松,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基本上都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基本态度和兴趣,在学习上比较下功夫。但是到了二年级呢,就出现了大面积的学业倦怠现象,我觉得原因应该有很多,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对未来也没有目标和设想,学习的劲头远远不如一年级。不过进入三年级以后,由于面临就业的压力,很多同学开始又开始在学习上下功夫了,各类招聘考试让他们不得不花时间在自己的学业上阿,我也听不少三年级的同学说,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一是幼师生在专业适应性方面普遍存在适应性不高的现象,且不同阶段的幼师生在专业适应方面的表现也有显著差异,专业适应性水平呈“U”型分布,具体表现为学生在
一、三年级的专业适应性水平高于二年级的专业适应性。
二是幼师生专业适应性水平受多元化因素影响。首先,学生尚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在满足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动学习仍占主流;其次,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薄弱,存在专业认知不清、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娴熟、专业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再次,幼师生生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学生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生源质量总体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幼师生的专业适应性。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题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它强调的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实际拥有的能力本身。本研究中幼师生在学习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的能力的判断。此外,本研究还采用梁宇颂在2000年对自我效能感的分类,将幼师生的自我效能感分為幼师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幼师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D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学生有的时候会表现出这个作业任务很简单,完成起来完全没问题的态度,他们的胸有成竹就会让我对他们上交作业这件事不存在任何担心。可是实际呢,一到该交作业的时间,各种问题就来了,不是各种理由,各种拖延交不上来,就是实际上完成不了。这中情况我也和其他老师交流过,很多老师都碰到过这个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一是幼师生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导致幼师生在学业预期和学业成效之间常常存在明显落差。
二是幼师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受个体专业认同水平的影响。认同可以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专业选择方面拥有较高自主性的幼师生由于专业认同度较高,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行为。
三是幼师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课程中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一方面,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文理类幼师生(如学前教育、数学教育等)在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显著高于艺术类幼师生(如舞蹈教育、美术教育等);另一方面,幼师生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总体来说,学生在艺术类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效能感高于文化类课程。
四是幼师生以往在学习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例如,曾经体验过成功(如比赛获奖)的幼师生比没有成功经验的幼师生拥有更多的自我肯定,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三)学业倦怠问题
倦怠由Freuden berger首次界定,1981年Pines将“倦怠”一词推广到学习领域,他认为学习倦怠是由于长期学习压力而导致的,学生所出现精力耗竭、对学业及学校活动缺乏热情、对同学冷漠疏远、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对学习产生负面态度的现象。
T老师:“……我觉得学生现在迫切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学习方法,拿着中学的学习模式来上大学,很多方面都不适应了。中学生是被动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间学都是老师安排的,而大学主张的是自主自觉的学习,所以他们以前的方法学习方法肯定要得要改,不能再一切学习都依靠老师了,等老师来监督你,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是刚进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迅速的进入大学的角色,获得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必要技能,而学习技能、学习方法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在开学之初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当然老师上课的引导也很重要,就是多方面努力吧,让学生们能拥有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是幼师生以往的被动学习模式,使他们无法在进入大学后自动切换成自主学习,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在宽松的大学学习氛围内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
二是幼师生的学业倦怠受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首先,幼师生学业倦怠受课程体系的影响。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健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与学科发展的脱节,使之无法与当下社会相融合,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幼师生学业倦怠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无法适应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方式,严重阻碍了课程的学习。
三是班级氛围对幼师生学业倦怠的影响。我们将班级氛围界定为在班级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感觉到的情绪体验。关于班级氛围的影响因素,学者方双虎提出教师、学生、班级物质环境等构成班级氛围三大因素。本研究发现,师生关系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多,学生越容易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一直都是个体成长中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所涉及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主要是指父母对孩子养育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活动方式、态度和情感倾向等。
L老师:“……在工作过程中,我其实跟不少家长打过交道。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个家庭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家庭给予孩子的空间相对宽松,遇到问题也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些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就比较有主见。我也跟家长聊过,其实这些家长不是说有多高的教育水平,只是他们有一些朴素教育思想,单纯觉得这样做可能比较对好。还有一些家长就比较权威型了,在孩子面前说一不二,感觉反正是为了孩子好,那孩子必须要听自己的,这样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是特别积极,也不愿意跟家人分享,很多情况家长都不能及时了解,时间久了就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包括学习上的一些事情,他们也不特别愿意跟父母说,这些都是问题……”
研究中发现,家庭教养方式较为积极的家庭给与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也相对较多。从家庭得到积极正面教养方式的幼师生,往往具有更高的自我认识,更能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业的压力和困难,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效能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较少表现出消极回避的现象,学业倦怠与学业拖延现象也相对越少。
(五)学生自我评价的问题
Judge等在1997年提出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他认为核心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最基本的总体估计,是针对个体价值、能力和影响力的最基本的评价。核心自我评价高的个体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对自己持有积极的评价,他们认可自己的价值,也自认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在幼师生学业拖延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核心自我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体特质因素。
M老师:“……学生如果以前在学业或者其他方面获得过肯定和赞许,那么她们在学习上一般来说就会表现的比较自信,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明自自己的优势,但是如果从来都没有过正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甚至说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打击,那么她们面对学业的时候,就会很自卑,即便很简单的问题,他她们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质疑自己是否能完成……”
经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程度较高的幼师生往往对自己有一个肯定的态度,面对学业也更有自信心,较少出现学业拖延等现象,即使面对学业中的困难与瓶颈,也能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从而降低学业倦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问题;而核心自我评价程度较低的幼师生由于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经常不能妥善处理各类学业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长时间消耗着她们的身心资源,学业问题不断累计叠加无法得到缓解,进而使得既有问题越发严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包翠秋.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2]羅静.高低拖延者的冲动性特征与延迟折扣差异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3]赵婉黎.大学生学业拖拖杳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的初步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胡春宝.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韩荭芳.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以重庆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