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生态学视角的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2019-09-10蓝曼莉
蓝曼莉
[摘 要]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是幼儿个体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家庭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就个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与他人、与家庭、与环境的各种关系受到熏陶和教育,其社会性日渐占据上风。幼儿园是幼儿進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站,幼儿开始生活在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等关系网络之中,不再像家庭中那样居于中心,而只是众多成员中的一个,那么,如何让幼儿在新的群体中有效活动,怎样与人和谐相处,都成为幼儿直面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家庭生态学;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
杜威是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在他对于教育目的的思考中,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统一了起来。
在杜威的纲领性著作《我们的教育信条》一书中,他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如果从幼儿身上拿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如此看来,无论人们怎么定义社会性的概念,对人本身而言社会性都是一个涉及包含方面众多的概念。
一、社会性发展与幼儿成长
《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对“社会性”含义的解释是“广义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一切特征,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用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就个人的社会性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称为后成社会性。”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它们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
幼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之中,每时每刻都要与社会接触,与周围的人们交往,关注社会事物与现象,接受社会群体行为规范的约束,按照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以期望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不仅构成了幼儿成长发展的社会条件,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也是个体发展的强烈的本能需要,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性教育。
从宏观上看,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入改革开放期,国际市场的急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兴旺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复杂多变的挑战,未来生活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现代化也带来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忽视个体的社会交往,忽视社会性情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忽视意志和能力的教育,后果是特别严重的。198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展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提出了把“学会关心”作为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的对策性建议,要求从早期开始就要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使每个人不仅关心自己和家庭,而且还要关心周围的人,关心国家和社会,关心世界的物种,关心我们居住的地球”。“学会关心”的召唤震惊了各国政府和教育决策者,如今重视和加强社会性发展和教育已成为各国家进行学前教育改革的共识。
从微观上看,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一直是生态学理论考察的对象,在众多的家庭生态学研究中,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最有代表性。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由于父母和老一辈们都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和爱心集中在家中唯一的幼儿身上,于是就出现了“小皇帝”“小太阳”的现象,“子代优先”式的过分溺爱,过多照顾、过度教育和过高期望,已经成为当前家庭教养不当的倾向性问题。独生子女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独来独往,多会缺乏友爱、谦让、协商、分享、合作的社会经验,不善于和他人交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体贴关心他人的性格。一旦处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有的胆小退缩、惊慌失措,完全依赖成人;有的缺乏社交能力,容易恃强、侵犯、骄横,引起纠纷,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这就严重影响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从家庭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社会认知的教育与培养
认知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婴幼儿在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向内,把外界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已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向外,直接运用或改组已有的认识,使之作用与客体,积累和发展物理经验和社会经验,皮亚杰指出“知识在本质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出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最初便是纠缠的不可分的——发生的”。
社会认知包括三个方面:
1.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和教育。
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证实学前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注意阶段,对于社会性客体的反应常产生偏差,如受自己经验的误导会“以己度人”,以为别人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想法;或以个人好恶或已外表定本质;特别是在把自己与对方在兴趣、能力、态度或集体中的地位等方面作对比时,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香茨(SHAN T2 1983)认为:角色采择表现为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人依据我们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知识,结合从直接情景中获取的具体信息,对在一定情景中突出的角色特性的意义作出猜测的过程。它要求个人摆脱自我中心,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提供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其视野;参与群体活动,加深对群体的认识。
2.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教育。
幼儿生活在美丽的家乡和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只要我们坚持“由近及远”“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让幼儿感知可爱的家乡和伟大祖国的美好形象,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加深和巩固社会认知,让幼儿不仅享受到欢乐,而且动口、动手、动脑,有能力、有机表达周围环境印象。
3.对社会规范和认知的教育。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在3~5岁为快速发展时期,幼儿园中班为幼儿的社会性發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某些社会性技能与学业成功具有紧密联系,如:文明礼貌、日常生活规则、基本道德准则、公共秩序规则、群体规则、人际交往技能等。幼儿在考虑道德规则时,主要注意对他人造成不良的后果;考虑习俗行为时总以规则定向的;考虑谨慎规则时,常认为重要性要差一些。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建议
幼儿的社会性技能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它还表现在社会活动中的决策和耐挫能力,不同的角色承担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自我保护和事故应变能力,判断评价他人言行的能力等。幼儿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复杂多样的,重视社会性发展的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
1.给予幼儿更多的自我决策的条件与机会。
家长与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采纳幼儿的合理意见。当幼儿坚持某种主张时,即使估计会失败,心里不赞成,只要不会有伤健康,也给幼儿尝试时间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习修正观点,增长社会经验。
2.经常给予幼儿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如让他们自己选择、确定教育活动内容、游戏等。
3.引导幼儿观察与学习各种情景中符合社会规范的语言、行为方式,虚心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或批评,待人真诚。
4.将幼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一切人与事,乐观向上、坚强勇敢。
5.培养幼儿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发展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内部运动历程,每个个体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别的、特殊的人,这就是说,一方面要认识社会、认识他人,遇到各种方式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以便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另一方面,他又从自我觉察和社会性参考信息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调整与塑造自我,发展出自我特有的个性,并保证个体能作为受尊重的主体进入社会。
社会性发展要求个体与社会“一体化”,遵从约束、秩序、道德、法则和集体利益,而个性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外界干预和束缚,扩大自主性和发展自我独特的形象。良好的个性品质能统帅和促进个体的身体、认知、情感、意志和社会性发展,影响发展的各个方面。
概而言之,今天,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的研究与论述还不够,人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尚未达成共识,尤其在实践中,不少基层的幼教者还不怎么了解他们的教育含义,以至于在教育行为中难以确定、分解和实施教育目标,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深入开展,期待着人们的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社会性与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观追求。
参考文献
[1]陈会昌.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9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J]. 幼儿发展与教育,1994(1):1-7,52-63.
[2]席居哲. 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皮亚杰著,王宪细等译. 发生认识论原理[M]. 商务印书馆, 1981:105.
[4]张文新. 幼儿社会性发展[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