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认同扎根语文课堂
2019-09-10陈贝
陈贝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熠熠生辉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学生语文视野
当前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了古詩文。笔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低段教学,非常重视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如:在教学识字“金木水火土”时,我会告诉学生,金、木、水、火、土合称五行,是指五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还会跟他们说:“五行无处不在。你们看,梅花有五个花瓣,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代表着‘幸福、快乐、健康、平安、长寿’。”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感叹原来五行还有这样的意义。除此之外,在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时,我会启发他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教育孩子们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时,会告诉他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每天上课前,我都会带孩子们对前一天的知识进行巩固,援引孔子的话:“温故……”生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增强语文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教学《升国旗》一文时,我特意下载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国歌响起,全体学生肃立。受视频中庄严肃穆氛围的影响,孩子们对升国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时,我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到了升旗的时候……”在稚嫩的童声里,孩子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随后,我会徐徐念出一串爱国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同我一起朗诵,一种情感的共鸣在我们的心中久久回荡,那正是诗词中所传达出的古人朴素而坚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也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推动力。
挖掘利用教学素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学习《梅兰芳学艺》时,孩子们对中国国粹——京剧是非常陌生的,对于梅兰芳更是闻所未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梅兰芳的勤勉刻苦,我试着让他们紧盯一个事物,练眼神。不一会儿,有的孩子就忍不住开始眨眼,他们说练起来太累了。于是,我就会跟他们说:“你们才练了这么一小会儿,梅兰芳可是每天都要练上好几个小时呢!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了几十年,最终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我还特意找来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孩子们了解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并观看京剧表演。通过这篇课文,我充分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京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了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对学生而言真的是受益无穷。
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让文化认同在语文课堂中生根发芽,能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视野,能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科素养,能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