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非遗资源及教育发展

2019-09-10郗志群

教育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皇家老字号技艺

郗志群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在论述总体目标时明确指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要基本形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这项工程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作为古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非常丰富而集中的。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北京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共10项,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6项,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市级代表性项目273项,区县级代表性项目778项,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世界、国家、市、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及分布

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类型全面,其中以传统技艺类数量最为突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舞蹈、民俗类次之。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集中于城区,广布于各郊区县。位于北京城市核心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共有 267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数量占全市二分之一以上,集中了大量传承历史悠久、原生特点突出、体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代表性项目。北京区县除平谷区外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体现出当地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与京城皇家文化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国粹

北京作为古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包含大量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粹”项目。北京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包括昆曲、古琴艺术、端午节、汉字书法、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针灸、京剧、皮影戏、珠算等,当然这些也都是拥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北京市承担属地管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还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药炮制技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农历二十四节气、楹联习俗等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价值的项目,集聚了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一是带有明显的皇家色彩。北京自春秋以来一直是我国的北方重镇,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于此,因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赋予了强烈的皇家色彩。北京 236 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近四分之一与皇家联系密切,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所收录的象牙雕刻、北京宫灯、北京料器、宫廷补绣、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琉璃渠琉璃烧制技艺、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宫廷正骨(上驷院绰班处)等 20余项,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上多直接服务于宫廷,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些项目随匠人流落民间,但其皇家色彩一直延续至今。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不直接服务于皇家,但身处帝都,其兴衰变化往往和封建统治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带有强烈的皇家色彩。如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北京杠箱、六郎庄五虎棍等传统舞蹈类项目历史上均受过皇封,有的甚至被引进宫廷,成为内八档花会的组成部分,这些项目享有皇家封赏的崇高荣誉,具备更加严格的会礼会规。妙峰山庙会、丫髻山庙会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历史上得到皇家的支持,无论是敕封赐匾还是亲自参与其中,都使这些项目打上了鲜明的皇家烙印。

二是具有高品位特征。北京作为一个有着 8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历来是皇亲国戚与达官贵人云集的地方,其审美情趣和对生活高品质的追求,造就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大部分项目都带有高品位的特征。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玉雕工艺、象牙雕刻、雕漆技艺、北京金漆镶嵌制作技艺、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以及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历经数百年的传承,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是“京作”特色宫廷艺术的代表,被称为“燕京八绝”,迄今仍代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最高水平。

三是具有典型的消费性特征。作为天子之城的北京,明清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型城市,集中了中国最庞大也最富实力的消费者,巨大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北京丰厚的老字号文化。在中国,北京的老字号最多,涉及的行业种类和范围也最广,形成了全国数量最多、规模巨大的老字号群。北京的老字号主要集中在手工业、饮食业和民间艺术等领域,许多便是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以内联升、瑞蚨祥、马聚源为代表的传统服饰类老字号,以全聚德、天福号、六必居为代表的传统美食类老字号,以张一元、吴裕泰、牛栏山为代表的传统茶酒业老字号,以同仁堂、鹤年堂等为代表的传统中医药老字号,历史上为北京提供了丰富的消费产品,支撑了包括皇家、官吏、知识分子、军队等在内的北京庞大的消费市场。

四是具有浓郁的世俗娱乐性特征。明清以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昌盛,帝都生活的相对稳定,使得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较强的世俗娱乐性特点。特别是满清入关后,八旗子弟将其发展到极致,清朝灭亡后,许多旗人只能凭借着原来作为娱乐的“玩意儿”谋求生路。因此,脸谱、毛猴、泥人等传统手工技艺,养鸽、遛鸟、驯鹰、玩虫、斗蛐蛐、放风筝等休闲娱乐活动十分普遍。另外,历史上北京的庙会花样繁多、种类齐全,寄托着人们最世俗的理想,这种平淡的世俗性,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持久不灭的重要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情况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文化遗产教育的提出和应用是非常早的。据我们的了解,1931年,美国西北大学首次设立文化遗产专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文化遗产作为专业来设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设立文化遗产专业,培养文化遗产专门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就国内而言,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颁布后,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文化遗产数量不断增多,急需专门人才。这之后,全国高校开始逐渐设立文化遗产专业。

高校开展相关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2016年作为时间节点。2016年以前,全国各地高校也设立了不少文化遗产专业,但并不是国家正式认可的,即专业名称没有出现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只能作为自设专业。2016年前的“文化遗产”本科专业(方向),明确标明“文化遗产”的高校有25家。具体专业(方向)名称多种多样,如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学、文化遗产及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文化遗产管理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艺术与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名称的多种多样,也说明了专业设置尚不够规范。

2016年,这一情况有所改观。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正式向教育部申请,在全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里设立文化遗产专业,得到批准。学校所申报的“文化遗产”本科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专业代码为060107T,学位授予门类为“历史学”,修业年限为四年。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招收了第一批正式的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学校也成为全国首设“文化遗产”本科专业的高校。

我国的非遗教育,从高校到中等学校到中小学,已形成了一个大致的体系,但各有特色。高校文化遗产教育具有整体性和专业化,课程设置呈现“系统性+地方特色”的特点。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化遗产专业,有11门专业课,包括文化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北京文化遗产概论等,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另外还有大量的選修课。而中等专科学校的文化遗产教育区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设置偏重具体专业,呈现“非遗+专业”的特色。中小学文化遗产教育则偏重非遗,多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呈现“非遗项目+当地特色”的特点。

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今后要在搭建平台、构建体系、培训师资、政策导向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最终达成让非遗“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皇家老字号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TEST OF TIME
皇家游泳池
传授技艺
老字号 新方向
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
京台老字号热络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