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9-09-10李华

高教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项目创业竞赛

李华

摘  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构建“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挖掘和系统探讨“竞赛、项目、创业”这三要素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递进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新的视角。高校可根据创新创业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冲突,提升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系统化程度,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展循环能力。

关键词: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000X(2019)10-0042-0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as an entry point to construct "contest-project-entrepreneurship" progressive cultivat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deeply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of "contest, projec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to further enrich and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implementing the cultivation work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make an attribu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an promote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and enhance circulation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progressive" cultivating mode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Keywords: contest-project-entrepreneurship; progressive; cultivating mode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construction

“创新”是当前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物、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 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指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新的政策导向再次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會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这已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的共识。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我国始于1989年。当年,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但我国高校逐步开始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是在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之后[1]。此后,有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成果有:毛国涛提出了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目标,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文丰安提出,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应具有特色,并勾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案[3]。周建指出高校创新创业人次培养应整合高校现有教育资源,确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系统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真正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4]。侯静等以香港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青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包括生态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程度不高等[5]。近两年来,学界分别围绕依托学科竞赛、创业竞赛[6-8]和项目教学、创业项目等[9,10]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学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积累的丰硕成果,为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较多,付诸实践的较少。大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始终。高校教师不能深刻理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教育目标模糊[11]。不少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只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竞赛成果的培育和创业孵化。这就使得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虽然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但真正付诸创业实施,使项目落地、延续创业生命,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创业率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正是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总结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

二、“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现状和问题,以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以竞赛为切入点,通过竞赛培育优秀项目,再进一步通过创业平台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孵化或实现学生自主创业,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成一个开放性的有机链条。同时,对这一模式运行的外部生态环境(政策、资金、硬件、教育、服务、孵化引导等)、模式运行的系统化程度(创业主体培育、创业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园区平台建设、创业体验条件等)进行优化设计与提升,力争做到创新与创业并举,竞赛、项目与创业衔接,反馈与修正畅通,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策略参考。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个体系:竞赛指导体系、项目培育体系和创业孵化体系。

(一)竞赛指导体系

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等当前设置的各学科、专业技能大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竞赛活动能够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种教与学一致,学以致用的竞赛实践活动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从根本上改变许多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竞赛活动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产生“创意-作品-产品”的连锁效应,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竞赛指导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课程系统、竞赛分类系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竞赛平台建设和维护等四部分,面向高校所有年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系统主要是开设通识性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创业基础教程》、《就业与创业指导》、《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南》等。同时也包括各类“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大学生学科竞赛经验分享会”等课外活动。意在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同时遴选对各类学科竞赛感兴趣的同学,做好“选苗”工作。竞赛分类系统主要是指按照各个学科专业不同,对竞赛按照级别进行分门别类,形成学科竞赛库,以方便学生了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指导教师遴选、培训、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内容。竞赛指导教师队伍遴选可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一是教师创新创业意识、理念较强;二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阅历丰富;三是责任心强,有耐心,熟悉各类竞赛规则,能够细心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学校要注重指导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并兑现相关政策、待遇,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竞赛平台建设与维护是指学校要为参与竞赛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场地、资金、设备支持;要整合学校实验室、工程训练室、实习基地等资源,为参与各类竞赛活动的学生提供场地支持;要设立专项资金为各类竞赛尤其是高层次竞赛提供经费保障;要配备各类竞赛需要的相关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等,为竞赛提供充分的运行保障。

(二)项目培育体系

“项目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在他们合著的《项目教学法》中提到的概念[11]。传统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全面的参加教师科研课题、项目设计论证、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亦即以实际教学项目为媒介,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示范,然后学生围绕各自选取的项目分组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分工完成项目,最后通过共同完成项目的水平与程度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教学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有不少文献报道了运用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优势。本研究中的项目培育,既涵盖教学过程中的项目设计、项目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更大部分则是来源于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优秀成果。学生竞赛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在国家、省等高层次赛事中获奖的作品)如果转化为项目进一步培育,则往往会更具备转化为创业产品的优势。

所以这里的项目培育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课程系统、竞赛成果分类筛选、项目组建系统、项目攻关人才遴选系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培育平台建设和维护等六部分。创新创业课程系统主要是构建“专业+创业”的课程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开发定制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与项目实践锻炼,著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如针对机械类专业的“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机电产品创新”、“机电产品经营理念”等的创业课程。意在通过此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意向的引导,面向市场培育项目开发产品,畅通创业渠道。竞赛成果分类筛选、项目组建系统主要是由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可继续开发培育的成果,并结合自身课题、项目等,对成果继续进行培育,组建项目进行科研、研发攻关,最终形成市场需求的产品。项目攻关人才遴选系统是从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中进一步选取创新理念新颖、有创业意向、对项目研究十分有兴趣的学生组成项目攻关小组,继续对竞赛作品进行开发、改进、调试,促成作品升级,并转化为市场前景看好,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项目培育平台建设仍然要求高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配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项目培育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软件。

(三)创业孵化体系

将好的项目顺利转化为创业项目,这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形成系统化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创业率,缓解当前社会就业问题的“瓶颈”。因此分析论证创业孵化体系的属性和功能,开展创业平台的的运行机制研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调查研究认为,创业孵化体系应涵盖专家论证评估、专项孵化基金支持、创业导师团队、创业服务系统等。专家论证评估主要是由高校组织校内外专家、企业代表等对项目培育情况进行论证验收,给予是否能进行创业孵化的意见建议,确保项目转化的可行性,降低创业孵化投资风险。专项孵化基金支持是指高校要通过设立专门的项目创业孵化基金对项目实现创业进行支持。孵化基金可以来自高校设置的专项经费、社会赞助、校企共建经费等。创业导师团队应吸收包括竞赛指导、项目培育指导教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在内的创业专门人才,对项目创业给予专门指导。创业服务系统是指学校要成立专业的创业孵化管理服务机构,负责校内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帮助学生积极筹集创业基金,提供法律、管理咨询,争取税费减免,无息、贴息创业贷款等。学校还应该积极主动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积极开展“创业孵化”,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租赁、工商注册、财税、法律事务、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引资招商、物业管理、人事代理等服务。

三、对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各大学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2]。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观念陈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标准、目标定位不准;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停留在口号、会议、文件中,真正付诸实践的效果不佳;课程教育体系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落后,课程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存在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创意产品商业竞争力低等问题。“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系统性强、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动手能力为切入点,以市场运营为检验,通过竞赛成果提炼、项目培育转化、创业孵化层层递进,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机开放链条。它的运行需要高校、社会、学生群体形成高效的支持系统。

(一)高校是推进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主体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并且需要长期坚持努力付出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开发和提高在校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3]。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为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根本任务。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给予制度、政策和财力的支持,需要高校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体制,需要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二)构建“递进式分层分类”的实践指导和服务体系是确保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畅通的核心问题

当前高校在以学科竞赛、项目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专业知识学习以及竞赛项目协调、竞赛师资短缺等问题造成学校和指导教师往往更注重竞赛成绩,缺乏引导学生将竞赛转化成项目并且进一步培育孵化的主动意识。竞赛是起点,竞赛成绩是终点。一些好的竞赛作品丧失了进一步培育成项目、孵化成产品的机会。在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递进式分层分类”实践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应主要围绕竞赛参赛队伍梯队建设、竞赛指导团队建设、竞赛作品培育转化评估机制、项目培育孵化效果评价考评机制等进行。

(三)创业平台项目孵化功能的实现,是破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

自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投入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着力建设各种形式多样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园等。但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这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的孵化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与预期目标并不匹配,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创新创业转化率非常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成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软肋”,从“创新”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遇到了“瓶颈”和梗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对创业园区的属性和功能定位不清造成的。创业平台的功能应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寻找和孵化项目;二是培养创业人才;三是提供专业化的业态服务。现在,通过“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创业平台的前两项功能。如果创业平台能够为项目孵化进一步提供项目增值、对接、市场导入等,创业平台的项目孵化功能便可得到有效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796299.html,2010-06-07.

[2]毛国涛.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党史文苑,2010(6):75-77.

[3]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5):12-14.

[4]周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2):141-143.

[5]侯静,栾宇.青年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7(6):52-58.

[6]王满四,郭成.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来自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11-113.

[7]商应美,周冰,刘馨璐,等.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载体研究——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5):34-38.

[8]孙方红,徐萃萍,刘炳沖,等.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4):4-6.

[9]白逸仙,陈敏,王英,等.创业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式:基于项目学习的工程创业训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122-127.

[10]孔夏萌,彭宗祥.创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项目获得者的实证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5):32-35.

[11]李隽,曹玉平.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27-30.

[12]陈学军.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8):113-114.

[13]马永斌,柏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99-103.

猜你喜欢

项目创业竞赛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6)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