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园怎样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2019-09-10赵建兰
赵建兰
区域活动是幼儿认知及生活实践的缩影,是幼儿生活的真實重现,是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变“要我玩”为“我要玩”,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真正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作为农村幼儿园,无论环境设施、园舍条件,还是师资水平、家长素质都比较滞后,传统的集体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区域活动的开展,我们必须紧跟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广阔天地与自然资源,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给幼儿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开展最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带给他们无尽的欢乐和幸福。
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一步,就是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纲领性文件,深刻领会其内涵,从根本上扭转陈旧的教育观念,从固有的“管制型”逐步转向“开放型”,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尊重幼儿的个性自由,注重其个性差异。接下来,结合周围社会、园内、班内现有条件及幼儿年龄特点,分析现有的家长资源、周围环境等,从最初的分组活动到单一区域,再到多个区域,再到根据需要创造性地开辟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活动。
一、简单分组先起步,逐步开放再深入
我们根据各班幼儿实际情况与能力的发展,因地制宜,从幼儿好操作、教师易指导的区域入手,先创设了美工区。从全班幼儿听从老师的“规定动作”——如据主题创意画、据教学目标折剪某物或者收集树叶、粮食粘贴等;到每个幼儿根据意愿“自选动作”——如根据自己的喜好、生活经验自由选择现有材料进行创作;再到“创新动作”——自己创造条件选择材料开展力所能及、体现一定价值的创作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不再刻意要求幼儿、规定幼儿、安排幼儿,而是和幼儿共同动手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商讨活动要求,丰富活动内容,真正走进幼儿内心,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投入到区域活动里,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究。从全班整体活动到分大组操作再到分小组探究,无论从区卡的设置、区域的标志、进区的规则、材料的投放、选区的帮助、活动的常规,还是成品、半成品的提供、教师的介入与指导、观察与反思等都是一点一滴去尝试,深研细讨,每天每周每月分解目标、分解重点,尝试后研讨,研讨后改进。
如油画棒绘画、手工纸折纸到棉签画、拓印添画、手指点画、牙签刮画、布贴画、树叶贴画、种子贴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旧材料(包括纸杯、纸袋、纸盘、旧钥匙、瓶盖、水果网套、卡纸、皱纹纸、废报纸、奶盒、酒瓶等)想象绘画、制作,折折、剪剪、拼拼、贴贴,极大地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幼儿能根据自己实际的动手能力与兴趣爱好,按自己的设想去活动,在活动中与小伙伴合作、分享、开拓自己的视野。在逐步深入的活动中,我们分别总结出适合自己班级和幼儿的活动规则、活动方法,也逐渐积累起了区域活动好的做法与经验。
同样,建构区也是幼儿最为喜欢、优先选择的一个区域。几乎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喜欢拼搭摆摞建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积木、积塑分层次投放到区域里。在幼儿的操作中,材料逐渐丰富起来了,甚至增添了鞋盒、蛋糕盒及各种各样的包装盒、礼品盒、纸杯、纸箱等。他们搭建城堡时,不满足于建筑物的直线条,需要拱形桥、拱形门等不规则造型,于是建构区里增添了粗细长短不一的铝塑管、PVC管,甚至还有水平仪等。
最有趣的是,我们把建构活动搭建在田野大地里,运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自然资源赋予建构活动更多智慧和活力。田埂边、沙丘旁、大树下、果园里,玩泥巴、挖地道、造水渠、筑长城、搭碉堡……幼儿玩得不亦乐乎。轻松自在的大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给予幼儿更多的灵感与顿悟,幼儿如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造出了高楼大厦、小桥流水、飞机大炮、火箭飞船……这些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实践。
就这样,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逐渐地丰富了游戏材料与内容,幼儿在合作共享中拓宽了视野,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了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在不断地深入探讨与研究中,教师不仅能根据班内实际合理划分区域,班班开展了美工区、建构区、图书区,并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还能迁移现有区域的活动经验,结合生活实际开创角色区域,如小班新增了“快乐的一家”,中班则增加了“我的小舞台”,大班热火朝天地开起了“美滋滋餐馆”,使区域真正成为幼儿丰富认知经验、体验生活乐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他人合作共享的场所。
二、单个区域讲常规,研讨细致落实处
区域活动的活动目标和层次相对于集体活动来说更加宽泛、更加长远,它以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对教师有更高要求。区域活动难组织就在于区域活动有更广泛、更全面、更灵活的随机性,不但材料内容多变,而且规则要求也各有侧重。起初,幼儿就连进区都要争抢,建构区争先恐后,而阅读区无人问津,或者进区后抢夺新材料,活动过程中急于求成,不管不顾,用过的材料随手扔到一边,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随意浪费材料等等。为此,我们把活动后的场景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自己讨论,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区域活动规则就是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将来参与社会独立活动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把主动权留给幼儿。先从一个区域开始,从材料的收集、摆放、划分、标识到如何运用,幼儿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究正确的使用方法;活动过程中,怎么和同伴合作共享、谦让;活动结束后不乱扔垃圾、物归原处、讲卫生,养成主动整理工具、作品的好习惯,把诚实、节俭、关爱别人、认真细心、耐心做事等品德教育渗透其中。然后组织幼儿按照集体讨论制定的规则进行活动,出现问题教师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再讨论、再研究、再活动,把一个区域活动从开始部分的选区、进区,到结束后整理归类物品的各个环节的规则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并展现在区域明显之处,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其他区域就能相互迁移、相互参照,且更加细化,更加符合该区域的操作活动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特色:美工区注重操作,所以制定的规则多跟工具的操作方法、物品的整理有关;表演区注重幼儿的创造表现,制定的规则多是有关于培养幼儿正确交流合作方面,等等。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作标签,进行物品的归类摆放。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就以动物等作为定位标识,简单直接,便于小班幼儿辨认。中大班幼儿以图形和数字作为标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对数字和图形的认知。“无规则不稳”,幼儿正是参与了规则的制定,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并逐步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达到了《纲要》所要求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们还组织幼儿参观图书馆、生活超市,游览附近的公园,采摘农作物等,使区域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三、生活再现新区域,循序渐进创特色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地处城郊结合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望无際的田野,各种农作物、大棚种植应有尽有。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春天播种时节,大班幼儿在室内花盆里种植了大豆,从种子萌芽、破土出苗、到幼苗生长,每天都饶有兴趣地做观察记录,并每周到附近的大豆田里观察记录一次,比比谁长得更快,请教种地的爷爷怎么松土、施肥、浇水。兴奋地等呀盼呀,叶子长大了,主枝分枝了,问题也来了:“为什么我们种的大豆叶子发黄,而田里的大豆叶子那么绿?”“为什么我们的大豆枝茎又高又长,看去又细又弱的,田里的豆苗都没有我们种的长得高,却很粗壮?”幼儿往返于田间和活动室反复进行观察、比较,终于明白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和肥,更需要阳光、空气和自然风雨,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人的成长也需要走向社会接受风雨考验的种子。
面临城中村改造,拆迁、搬迁也是幼儿经历的生活内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经历”反映在区域里。如大班把原来的“乐乐超市”改造成为“农贸市场”,因为拆迁后商品交易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每周日集市了,幼儿对集市很熟悉,印象很深。开展集市,能满足幼儿参与成人交易活动的欲望,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幼儿还一起用废旧物品在活动中自制“商品”,如蛋、粮食、瓜果等,博采众长,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新能力。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大自然中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同时也是天然的活动区。我们把幼儿领到田地里、果园里,把区角开设到大自然中去。农村中多的是土,用土做成泥,用泥做糖葫芦,做窝窝头,做汽车,还可以捡树叶,做标本、贴画、拼画……在大自然中,幼儿尽情放飞想象,尽情发挥创造,同时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是幼儿园那狭小的空间中无法提供的。
这样实实在在落实了《规程》及《指南》的精神,尊重幼儿各个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把时间、空间都给了幼儿,幼儿不仅成了环境的主人,还是活动的主人,不仅愉快地生活、学习、创造,健康快乐、自信乐观地成长发展,而且养成了乐于助人、懂礼貌、讲规则的好习惯。家长们也从起初的不理解不配合发生了大扭转,不再只是强调拼音算术写字认字,变被动为主动,提供各种废旧材料,甚至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一起游戏,学会了尊重幼儿。
总之,我园逐渐改变了家长的育儿观念,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建设性地提出合理建议,纠正了“小学化”倾向,在特色办园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